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噎膈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493页(918字)

内科病名。

又称膈噎、噎、膈、膈气。《千金要方》称噎塞。《内经》称隔、鬲、膈中、隔塞、鬲咽。①指饮食不得下,大便闭结者。

见《医学入门》卷5:“饮食不下而大便不通,名膈噎。”②指反胃。

见《丹溪心法》卷3:“翻胃即膈噎,膈噎乃翻胃之渐。”③指食入阻隔,未曾入胃即吐出者。

见《医贯》卷5:“噎膈者,饥欲得食,但噎塞迎逆于咽喉胸膈之间,在胃口之上,未曾入胃即带痰涎而出。”噎,指吞咽时梗噎不顺,膈,指饮食格拒不入,或食入即吐。

本病多由忧思伤脾,郁怒伤肝,木克脾土,脾失健运,津液失布,凝聚成痰,气结痰阻,逆而不降,发为本病;或由恣食辛辣燥热之品,过食肥甘厚味,津伤血燥,食道干涩。食难下咽;或由感受寒、热之邪,寒气上入胸膈,噎塞不通。

或藏气虚冷不调,食入不化,致饮食格拒不入;热结脾胃,津亏液竭纳运失常,升降失和,食入反出,或久病房劳伤及肾精,阴亏液涸,食道干涩,饮食难下。阴伤及阳,命门火衰,脾失温煦,中气虚馁,运化无力,气血阻滞,痰瘀互结,阻于食道,而成噎膈。临床上痰气交阻者,症见吞咽梗阻,胸膈痞满疼痛,嗳气,呃逆,或呕吐痰涎食物,口干咽燥,大便艰涩,形体日渐消瘦,舌质红,苔薄腻或黄腻,脉弦细而滑。治宜开郁润燥,化痰散结。

方选启膈散、旋覆代赭汤加减;津亏热结者,症见吞咽梗涩而痛,饮水可下,食物难进,食后呕吐,口干咽燥,渴欲饮冷,胃脘灼热疼痛,痛彻胸背,大便干结,肌肤枯燥,五心烦热,舌红而干或有裂纹,无苔或少苔,脉弦细数。治宜清热散结、滋阴生津。方选五汁安中饮合沙参麦冬汤、滋阴清膈饮加减;痰瘀内结者,症见吞咽梗阻,胸膈疼痛,食不下咽,甚则滴水难进,泛吐痰涎或赤浊粘液,大便坚硬或便血,面色灰黯,形体羸瘦,肌肤甲错,舌暗红或青紫,少苔,脉细涩。治宜滋阴养血,祛瘀破结。

方选通幽汤:启膈散合桃仁饮加减;气虚阳微者,症见饮食不下,泛吐涎沫,面色白,精神疲惫,形寒气短,腹胀肢肿,便溏尿频,舌淡体胖苔薄白,脉细弱或沉细无力。

治宜益气回阳,温肾助脾。方选理中汤合金匮肾气丸加砂仁、半夏、姜汁、丹参等。噎膈证古分五噎、五膈及外感噎膈、内伤噎膈。

根据症情不同,又有隔食、格气、梅核膈等。见各有关条。

上一篇: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