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缬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528页(1115字)

中药名。

见《科学的民间药草》。别名:穿心排草、甘松。为败酱科植物缬草Valeriana officinalis L.的根及根茎。多年生草本,高100~150厘米。

茎直立,有纵条纹,具纺锤状根茎或多数细长须根。花期6~7月,果期7~8月。

生山坡草地,适于酸性肥沃土壤。分布陕西等地。9~10月间采挖,去掉茎叶及泥土晒干。根茎呈钝圆锥形,黄棕色或暗棕色,长2~5厘米,粗1~3厘米,上端留有茎基或叶痕,四周密生无数细长不定根。有特异臭气,味先甜后稍苦辣。以须根粗长,整齐、外黄棕色,断面黄白色,气味浓烈者为佳。

《四川中药志》:“味辛苦,性温,有微毒。入心,肝二经。治心神不安,胃弱,腰痛,月经不调,跌打损伤。内服:煎汤,3~4.5克,研末或浸酒。

《四川中药志》:“体弱阴虚者慎用。”①治神经衰弱及神经病:缬草,五味子。煎服或浸酒服(《四川中药志》)。②治腰痛、腿痛、腹痛、跌打损伤、心悸、神经衰弱:缬草3克。研为细末,水冲服,或加童便冲服。

③治神经官能症:缬草30克,五味子9克,合欢皮9克,酒250克,浸泡7天,每次服10毫升,1日3次(上2方出《新疆中草药手册》)。

根含挥发油,主成分为异戊酸脑酯,还含龙脑,l莰烯,α-蒎烯,d-松油醇,l-柠檬烯,吡咯基-α-甲基甲酮,α-葑烯,月桂烯,水芹烯,l-石竹烯,γ-松油烯,异松油烯,雅槛蓝树油烯,别香橙烯,荜澄茄烯,γ-芹子烯,缬草萜烯醇,橙皮酸,缬草烯酸,山萮酸,缬草萜醇酸,异戊酸,缬草酮,缬草烯醛,甘松香油醇,乙酸龙脑酯,异戍酸桃金娘酯,β-甜没药烯,α-姜黄烯,喇叭醇等。又含缬草碱,鬃草宁碱、缬草生物碱A,缬草生物碱B,猕桃碱,缬草宁碱等生物碱。

尚含缬草三酯,异戊酰氧基二氢缬草三酯,缬草环臭蚁醛酯甙,咖啡酸,绿原酸,鞣质,树脂,β-谷甾醇等。缬草有镇静作用,能加强大脑皮层的抑制过程,降低兴奋反射性,解除平滑肌痉挛。

浸剂或酊剂对豚皮下注射,能升高体温,增强安替匹林的解热作用(可能是缬草对血管运动中枢的抑制),用柱层析可分出根部中的降温成分。异缬草酸(α-烯丙基异缬草酸)有镇痛作用。

缬草对神经系统的有效成分并非一种,主要是醚油及生物碱。有报道认为醇提取物最有效,新鲜汁液及挥发油作用较弱。缬草中基质成分对动物有降低血压的作用,此作用与其拟副交感样作用,阻断颈动脉窦反射及抑制中枢神经系统有关。适当剂量注入的静脉或直肠,可兴奋呼吸,大剂量则抑制正常动物呼吸。

从缬草中提取出的总生物碱有抗菌作用,特别对革兰氏阳性细菌效果良好。从其中分出的两种生物碱——缬草碱,鬃草宁碱亦有作用,但效果较弱。有一定抗利尿作用。

上一篇:熨法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