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下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下册》第617页(1053字)

中药名。

见《神农本草经》。别名:螃蟹、毛蟹。

为方蟹科动物中华绒螫蟹Eriockeir sinensis H.Milne-Edwards的肉和内脏。

全体被坚硬的甲壳,背面黑绿色,腹面色较浅。头胸甲长约5.4厘米,宽约6厘米,呈方圆形,背面隆起;额缘及前侧缘各有4齿。眼1对,具短柄,能活动;口器为3对颚足组成,第3对颚足扁而宽,盖在口的最外面。

触角2对,位于头胸部前面中央。胸肢5对,第1对为强大的螯足,掌节和指节基部的内外面密生绒毛;其余4对为步足,长而扁平,末端尖锐成爪状;前3对步足的腕节与前节的背缘,第4步足前节与指节基部的背缘和腹缘,都密具刚毛。

腹部退化,折伏于头胸部下方,无尾节及尾肢,雌雄异形,雌的圆形,雄的三角形,腹肢退化,藏在体的内侧,雌的共4对,卵产出后,即附着于此。雄的仅2对,且已变为交配器。穴居于江、河、湖、洋或水田周围的土岸,昼伏夜出,以动物的尸体或谷物为食。秋季成长丰满,常洄游到近海繁殖。

沿海地区均有分布。味咸,性寒,有毒。入肝、胃经。清热,散血,续绝伤。

治筋骨损伤,疥癣,漆疮,烫伤。《本草纲目》:“治疟及黄疸;捣膏涂疥疮癣疮;捣汁滴耳聋。”“盐蟹汁,治喉风肿痛,满含细咽即消。”内服:烧存性研末或作丸。外用:捣敷或焙干研末调敷。外邪未清,脾胃虚寒及宿患风疾者慎服。①治骨节离脱:生蟹捣烂,以热酒倾入,连饮数碗,其渣涂之,半日内,骨内谷谷有声即好,干蟹烧灰,酒服亦好(《唐瑶经验方》)。②治小儿解颅:蟹螯并白及烂捣,涂囟上(《本草衍义》)。

③治湿热黄疸:蟹烧存性研末,酒和丸如梧桐子大,每服50丸,白汤下,日服2次(《濒湖集简方》)。④治疥癣:螃蟹焙干研末,调脂敷患处(《泉州本草》)。⑤治漆疮延及满身:捣烂生蟹涂之。又可治疥疮湿癣之久不愈者(《肘后方》)。

⑥治妇人产后儿枕疼:山螃蟹不拘多少,用新瓦焙干,热烧酒服,良效(《滇南本草》)。可食部100克含水分80克,蛋白质14克,脂肪2.6克,碳水化物0.7克,灰分2.7克;钙141毫克,磷191毫克,铁0.8毫克,维生素A230国际单位,维生素B10.01毫克,维生素B20.51毫克,维生素PP2.1毫克;另含微量胆甾醇。

肌肉含10余种氨基酸,其中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组氨酸、精氨酸量较多。蟹从海水入淡水,或从淡水入海水时,体内的氮代谢发生相应的变化。

如从海水入淡水,3小时后,肌肉中总氨基酸量即见减少。

其中变化量最显着的为脯氨酸与甘氨酸,同时排泄的氨量增多。

上一篇:鳙鱼 下一篇:中医辞海下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