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进行性肌营养不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0页(1371字)

病名。

本病是一种由遗传因素引起的肌肉组织变性疾病。临床表现为不同程度和分布的进行性加重的对称性肌肉萎缩和无力。本病多发于儿童和青少年,男性多于女性。本病病因和发病机制尚不清楚,现已发现患者存在糖、蛋白质、肌酸、肌酐等多种代谢障碍,有人认为肌细胞或红细胞膜的先天代谢障碍可能是主要的致病因素。

其病理改变有肌纤维粗细不均,横纹消失,并见混浊肿胀、玻璃样变性、絮粒状变性或空泡形成;肌核增生、变大,呈链状排列与中央移位;部分肌纤维分裂、坏死,肌纤维之间脂肪组织积贮,结缔组织增生,尤以假大型明显。根据遗传特点、起病年龄、病肌分布与病情进展情况等,可将本病分为假性肥大型、肢带型、面肩肱型和远端型、眼肌型等。假性肥大型最为常见,属伴性隐性遗传,突变率很高,有不少散发病率,病人几乎全是男性,常在婴儿期即有运动发育略显迟缓等,但临床症状多在5~8岁间开始出现,并逐渐加重,无力常自下肢近端肌肉开始,表现为跑步不快,容易跌倒,上梯缓慢费力,病变涉及骨盆带和脊旁肌时,出现步行挺腹,骨盆及下肢摇摆状,似“鸭步”;自抑卧起立时需先俯卧屈膝,前臂支持躯干,逐步竖立,称Gowers现象。患儿四肢无力,跑跳不能,上下楼困难,小腿肌肉增粗、变硬。

肢带型多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性别无差异,常在10~30岁起病,首先症状为步履缓慢,鸭步,起蹲困难,或举臂、梳头无力,随着病程进展而缓慢出现起坐不能,依靠轮椅行走,肌无力主要累及骨盆带及肩胛带肌,初期两侧不对称,病程数年后则两侧无差别。面肩肱型常为染色体显性遗传,多为散发,两性无差异,起病多在青春期,症状为表情淡漠,口唇突出增厚,闭眼不全,闭嘴不紧,喝水时水从口角流出等所谓“肌病面容”,逐步发展至两臂举高困难,经过长时间后亦可累及躯干及骨盆带肌肉,但一般不影响远端肌肉。

其他型:眼肌型者有缓慢进行的眼外肌群瘫疾,也可涉及面部、咽部和四肢;远端型的萎缩自肢端开始,缓慢进行。不同临床类型的差异主要是受累肌群和部位不同。

假性肥大型主要表现为骨盆带肌和肩胛带肌萎缩无力,翼状肩胛,腓肠肌假性肥大,鸭步和Gower氏征;肢带型多为成人,表现为肢体近端肌萎缩,严重者可导致髋关节过度外展和屈曲,膝关节不能伸直和屈曲挛缩,翼状肩少;面肩肱型常有肌病面容,翼状肩,颈部皮肤肌肉菲薄,两手平拳时呈翅样变。肌营养不良症不伴感觉障碍,腱反射常减低或消失,无病理反射。理化检查:血肌酸磷酸激酶、血丙酮酸激酶升高,醛缩酶,乳酸脱氢酶、谷草及谷内转氨酶亦可升高;肌电图呈典型的肌源性损害表现,收缩时出现异常肌营养不良电位,运动单位电位时限缩短,电压低,多相电位增多,无纤维颤动及肌来颤动等失神经电位;肌活检呈现本病特有的病理改变。

中医学认为:本病主要是由于先天禀赋不足,肾精不足,筋骨失养;元阳不足,脾失健运,水谷精微不能营养四肢肌肉,故肌肉萎缩,足不任身,行动困难。

气血虚弱症见肢体软弱,手不能持重物,步履缓慢,起蹲困难,面色无华,食少不化,唇色淡,舌淡薄苔,脉沉弱。治宜益气养血,壮腰健步,方用滋血养筋汤加减。

脾肾亏损症见头颈软弱,不能抬举,足软,难以行走站立,手臂无力,难以握持,咀嚼无力,常有流涎,四肢不温,大便溏薄,舌淡胖,苔少,脉沉迟无力。治宜补肾健脾,强筋壮骨,方用潜丸加减。

上一篇:戒烟糖 下一篇:中医辞海中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