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血糖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91页(1606字)
是一组由多种原因引起的血糖浓度过低而出现的症候群。
低血糖的客观指标是血浆葡萄糖浓度低于2.8mmol/L,临床上一般分为空腹低血糖症和餐后低血糖症(反应性低血糖症);也有将各种病理改变引起的低血糖称器质性低血糖症,病理不明显或仅血糖调节功能失常引起的低血糖称功能性低血糖症者,其中最常见者为功能性原因不明性低血糖症,又称自发性功能性低血糖症;其次为胰岛β细胞瘤和各种内分泌病引起的低血糖症。空腹低血糖症:主要病因有胰岛β细胞瘤增生,胰岛素分泌过多;拮抗胰岛素的激素分泌过少,如垂体前叶及肾上腺皮质功能低下,胰岛α细胞缺乏,胰高血糖素缺乏,以及生长激素缺乏是引起低血糖的原因之一;严重肝病,形成和贮备糖原功能受损,肝糖原输出减少;胰外恶性肿瘤,可迅速地摄取血中葡萄糖,并可产生和释放类胰岛素样物质,还可产生能降低血中游离脂肪酸的物质,使肝糖原异生减少;酶系失常,肝糖原分解受阻,肝脏不能正常调节血糖水平;其他如长期饥饿、剧烈运动、发热厌食、妊娠、哺乳、重度腹泻、肾性糖尿等,皆可造成葡萄糖利用过多,供应不足或丧失过多,而引起低血糖症。餐后低血糖症:如胃大部切除和胃肠吻合术后,进食果糖、半乳糖、亮氨酸后,自发性功能性低血糖症,早期糖尿病,果糖1-6二磷酸酶缺乏以及餐后酒精性低血糖症等,在进餐后胰岛β细胞受刺激而分泌胰岛素反应过程;某些药物如降糖药、抗组胺药、单胺氧化酶抑制剂、心得安、保太松、酚妥拉明等也可引起餐后低血糖。
血糖过低对机体的影响以神经系统为主,尤其是脑部及交感神经,自大脑皮层、皮层下中枢,直至中脑、延脑均可受其影响而发生功能障碍,此外,血糖过低刺激肾上腺素分泌及促进肝糖原分解以调节血糖浓度,同时引起心血管系统反应,如周围血管收缩、心动过速、心律不齐等。
症状与体征大致可分为两类症候,一类是交感神经受刺激,儿茶酚胺类分泌过多症群,表现有饥饿感或饥饿难忍,软弱,出汗,焦虑,紧张,脸色苍白,心动过速,血压偏高,恶心呕吐,四肢震颤等;另一类是脑部缺糖缺氧症群,大脑皮质受抑制时发生意识朦胧,定向力与识别力逐渐丧失,嗜睡,多汗,震颤,精神失常,言语不清,头痛头晕,倦怠疲乏,视物模糊,健忘等,有时呈明显精神失常,有恐惧,慌乱,幻觉,夸大,狂躁等表现;皮质下受抑制时可见神志不清,骚动不安,痛觉过敏,兼有阵挛性及舞蹈样动作或幼稚动,心动过速,瞳孔散大,甚至强直性惊厥,锥体束征阳性;中脑受累时有阵挛性及张力性痉挛,扭转痉挛,阵发性惊厥;波及延脑时已进入严重昏迷阶段,有去大脑性强直,各种反射消失,瞳孔缩小,肌张力降低,呼吸浅弱,血压下降等表现。理化检查:血糖降低;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在各种低血糖症有不同的耐量曲线;饥饿和运动试验阳性;血清胰岛素升高;甲苯磺丁脲试验阳性;选择性肠系膜上动脉和腹腔动脉造影,可助胰岛素瘤的定位诊断。
中医学认为情志不遂,肝郁气滞,横犯脾胃,脾胃虚弱,运化失常,气血不能上荣,心神失养;或嗜酒过度,或暴饮暴食,损伤脾胃,脾失健运,湿热内蕴,五脏失养,蒙闭心窍;或素体脾胃虚弱,或术后,正气受损,脾胃虚弱,脾气不升,胃气不降,心神失养,故成本病。肝郁脾虚症见心情抑郁,顾虑多端,急躁易怒,乏力自汗,头晕头痛,面色苍白,四肢震颤,心悸失眠,善饥多食,得食诸症缓解,舌淡,苔薄白,脉弦稍数。
治宜疏肝益气健脾,方用逍遥散加减。心脾两虚:症见乏力自汗,或食后脘腹灼热,饱胀嗳气,恶心呕吐,头晕,面色苍白,心慌心悸,四肢震颤,肠鸣腹泻,舌淡胖,边有齿痕,苔白腻,脉细弱而数。治宜益气健脾,养心安神,方用归脾汤加减。湿热闭窍症见饮酒过度后,多汗,嗜睡,神昏,木僵,苔黄腻,脉滑。
治宜清热化浊开窍,方用菖蒲郁金汤合玉枢丹加减。虚阳暴脱:症见大汗淋漓,面色苍白,四肢逆冷,精神疲惫或神志不清,呼吸浅短,脉微欲绝。治宜益气回阳固脱,方用参附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