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佛手柑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92页(1061字)

中药名。

见《滇南本草》。别名:佛手,五指柑,佛手香橼。为芸香科植物佛手Citrus medica L.var.sarcodactylis(Noot.)Swingle的果实。常绿小乔木或灌木,高3~4米。枝上有短而硬刺,嫩枝幼时紫红色。花期夏季。

栽培于广东等地。秋季果实呈浅绿色或稍带黄色时采收。

摘下后晾3~5天,待水分大部分蒸发,纵切5~10毫米厚的薄片,晒干或阴干,或以低温烘干,密闭封存,防止香气散失。鲜佛手下部圆形,近柄处略窄,有残留果柄或柄痕。

上部分枝,为圆柱形,如手指状,屈伸不一,长短参差,一般长12~16厘米,顶端稍尖或扭曲,外皮橙黄色或绿褐色,有纵横不深的深皱,及稀疏的疣状突起,较平坦的地方可见到细密的窝点,皮厚1.5~4毫米许,内面果肉类白色或黄白色,中心有两条纵行筋络状条纹,直达顶端,质较软而韧,气芳香,味酸苦。佛手片:川佛手片小质厚,不平整,质较坚,易折断,长4~6厘米,宽约3厘米,绿边白肉,稍有黄色花纹,气清香,浓郁。

广佛手片大质薄,多皱,长6~10厘米,宽3~6厘米,厚1~2毫米,黄边白肉,花纹明显,气味较淡薄。以片大,绿皮白肉,香气浓厚者为佳。主产四川等地。拣去杂质,用水喷润后,切碎,晒干。

味辛苦酸,性温。《本草纲目》:“辛酸,无毒。”入肝,胃经。理气,化痰。治胃痛,胁胀,呕吐,噎膈,痰饮咳喘,并能解酒。《本草纲目》:“煮酒饮,治痰气咳嗽。煎汤,治心下气痛。”内服:煎汤,2.4~9克;或泡茶。

阴虚有火,无气滞症状者慎服。①治痰气咳嗽:陈佛手6~9克。水煎饮。②治妇女白带:佛手15~30克,小肠35厘米。

水煎服(上2方出《闽南民间草药》)。③治鼓胀发肿:香橼去瓤120克,人中白90克。

共为末,空腹白汤下(《岭南采药录》)。干的果实中含柠檬油素,还含痕量的香叶木甙和橙皮甙。

醇提物对离体大肠管有明显抑制作用。对在体肠管亦有同样结果,对乙酰胆碱引起兔十二指肠痉挛有显着的解痉作用,而对氯化钡引起者,效力较差,故认为其抑制作用与胆碱能神经有关。猫静脉注射,还有抑制心脏和降压作用。高浓度醇浸物静脉注射(1.5毫升/公斤),能迅速缓解氨甲酰胆碱所致胃和胆囊的张力增加。

抑制平滑肌之成分,并非挥发油。现代临床用之治疗小儿传染性肝炎。1~3岁每日取陈佛手10~15克,3~5岁取15~20克,5~7岁20~25克,7~10岁30克;加败酱草每日每岁1克,10岁以上每2岁增加1克,水煎10~15分钟,分3次服。7~10天为1疗程。

上一篇:佛手花 下一篇:中医辞海中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