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皂荚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95页(1683字)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皂角,大皂英,悬刀,大皂角,栖子。为豆科植物皂荚Gleditsia Sinensis Lam.的果实。落叶乔木,高达15米。

棘刺粗壮,红褐色,常分枝。双数羽状复叶;小叶4~7对,小叶片卵形、卵状披针形或长椭圆状卵形,长3~8厘米,宽1~3.5厘米,先端钝,有时稍凸,基部斜圆形或斜楔形,边缘有细锯齿。花杂性,成腋生及顶生总状花序,花部均有细柔毛;花萼钟形,裂片4,卵状披针形,花瓣4,淡黄白色,卵形或长椭圆形;雄蕊8,4长4短;子房条形,扁平。荚果直而扁平,有光泽,紫黑色,被白色粉霜,长12~30厘米,直径2~4厘米。

种子多数,扁平,长椭圆形,长约10毫米,红褐色,有光泽。

生于村边,路旁,向阳温暖的地方。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摘,晒干。

干燥的荚果呈长条形而扁,或稍弯曲,长15~25厘米,宽2~3.5厘米,厚0.8~1.4厘米。表面不平,红褐色或紫红色,被灰白色粉霜,擦去后有光泽。两端略尖,基部有短果柄或果柄断痕,背缝纸突起成棱背状。

质坚硬,摇之有响声。剖开后呈浅黄色,内含多数种子。种子扁椭圆形,外皮黄棕色而光滑,质坚。气味辛辣,嗅其粉末则打喷嚏。以肥厚、饱满、质坚者为佳。

主产河北、山西、河南、山东。拣去杂质,洗净,晒干。用时捣碎。味辛,性温,微毒。

祛风痰,除湿毒,杀虫。治中风口眼斜,头风头痛,咳嗽痰喘,肠风便血,下痢噤口,痈肿便毒,疮癣疥癞。内服:研末或入丸剂,3~5分。外用:煎汤洗、捣烂或烧存性研末敷。孕妇忌服。①治卒中风口:大皂荚30克(去皮、子,研末下筛)。

以3年大醋和,左涤右,右涤左,干更涤之(《千金要方》)。②治头风头痛,暴发欲死:长皂荚1挺(去皮、弦、子)。

切碎,蜜水拌微炒,研为极细末。每用1、2厘吹入鼻内,取嚏;再用0.3克,以当归、川芎各3克煎汤调下(《余居士选奇方》)。③治大肠风毒,泻血不止:皂荚长1.2尺者5挺(去黑皮,涤酥90克,炙尽为度),白精肉300克。上药,先捣皂荚为末,后与肉同捣令熟,丸如梧桐子大。

每于食前以温水下20丸(《太平圣惠方》)。④治便毒痈疽:皂角(用尺以上者)1条,法醋煮烂,研成膏,敷之(《仁斋直指方》)。⑤治痰喘咳嗽:长皂荚3条(去皮、子),一荚入巴豆10粒,1荚入半夏10粒,1荚入杏仁10粒,用姜汁制杏仁,麻油制巴豆,蜜制半夏,一处火炙黄色,为末。每用1字,临卧以姜汁调下(《余居士选奇方》)。

⑥治风癣疥癞或皮肤麻木,风痹顽皮等证:大皂荚20条(去皮、子、弦)。切碎,水15碗,熬成稠膏。

每日用少许搽患处;再以10茶匙枸杞子汤调服(《敬思自得录方》)。现代临床用之治疗①蛔虫性肠梗阻:取皂角3~9克,研极细末和蜂蜜混合,加水适量,频频口服(呕吐也坚持服),于1~2小时服完。

同时配合针刺足三里、内关、天枢等穴,肌注冬眠灵、阿托品、爱茂尔。服药后以手软揉腹部,于8~12小时后再以甘油20~30毫升;或10%~20%氯化钠500~800毫升(以上药量小儿酌减)灌肠。治疗中禁食,直至梗阻缓解为止。待有梗阻缓解征象(腹部包块、腹胀、阵发性腹痛、呕吐等消失,排便排气)时即给予驱蛔剂。

②耵聍栓塞:取皂荚30克,掰成1寸长的小段,加水4000毫升,文火煎取2000毫升,过滤,加防腐剂。用于滴耳,每次2~3滴。快者可使耵聍2~3小时内软化,当天能够冲洗;最慢者3~4天亦可软化溶解。③慢性支气管炎:将皂荚粉与女贞子、千里光等配制成片剂,口服。

皂荚含三萜皂甙、鞣质。尚含蜡醇、廿九烷、豆甾醇、谷甾醇等。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在试管中,皂荚对某些革兰氏阴性肠内致病菌有抑制作用。其水浸剂(1∶3)在试管中对某些皮肤真菌也有抑制作用。

②祛痰作用:含皂甙类的药物,能刺激胃粘膜而反射性地促进呼吸道粘液的分泌,产生祛痰作用(恶心性祛痰药)。在身上,皂荚确能使呼吸道分泌增加,但较桔梗、前胡为差,持续时间较短。

皂荚 1.花枝及果实 2.花 3.棘刺

上一篇:皂柳根 下一篇:皂荚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