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浊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305页(1119字)
病证名。
指小便浑浊如泔浆,或呈赤白相兼色,而溲时无尿道疼痛为特征的疾患。古人多称之为便浊、漩浊、溺浊等。
临床上小便混浊而色白者,则为白浊;小便浑浊而色赤者,则为赤浊。
本病的病因病机主要有湿热内蕴:过食肥甘,中焦酿湿生热,下渗膀胱;或病后湿热未清,蕴结下焦,而成尿浊。
若湿热灼络、络损血溢,则为赤色尿浊。脾虚气陷:饮食不节,或劳倦思虑太过,损伤脾胃,脾虚中气下陷,谷气下流,亦可成尿浊。若脾气亏虚,不能统血,也可形成尿浊夹血肾元亏虚:劳欲过度,或年老体弱,肾元亏虚,肾虚固摄无权,脂液下流,而成尿浊。若肾阴亏损,阴虚火旺,虚火灼络,络伤血溢,也可形成尿浊夹血。
该病应与精浊和膏淋鉴别:精浊是指尿道口时时流出糊状浊物,但小便并不混浊。其浊来自精窍。《医碥·赤白浊》:“精浊出自精窍,与便浊之出于溺窍者大异。”尿浊临床则以小便浑浊为特征;膏淋小便亦浑浊如米泔,或有滑腻之物,但溲时尿道热涩疼痛。
而尿浊则无尿道疼痛感。临床上湿热内蕴型,症见小便浑浊,或白或赤,胸闷口苦,食欲不振,舌苔黄腻,脉濡数。治宜清热利湿化浊。
方用程氏萆薢分清饮加减。
若热盛,尿浊为赤色者,可加导赤散。脾虚气陷型:症见尿浊时作时止,发则尿色浑浊,白如泔浆,进油腻、辛辣食物及劳累后加重,小腹下坠,尿意不畅,面色无华,神疲乏力,舌淡苔薄,脉虚缓。
治宜健脾益气,升清化浊。方用补中益气汤合苍术难名丹加减。若脾不统血而出现赤浊者,可用归脾汤加熟地、阿胶。
肾阴亏损型:症见小便浑浊而赤,反复发作,日久不愈,烦热口渴,五心烦热,盗汗,舌质红,少苔,脉细数。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止血。方用知柏地黄丸、大补阴丸、二至丸等方加减。
肾阳虚衰型:症见尿浊日久不愈,形寒肢冷,腰脊酸软,精神萎顿,舌质淡而胖大,苔白,脉沉细。治宜温肾固涩。方用鹿茸补涩丸加减。若尿浊夹血者,加炮姜炭、侧柏叶等。
现代研究:尿浊相当于西医的乳糜尿。主要为丝虫病引起,以及慢性炎症如结核、外伤或肿瘤侵犯腹膜后及骨盆淋巴系统所致。
关于发病机理的研究认为,当淋巴主干如胸导管受到阻塞后,引起肠干淋巴管内乳糜液返流,进入泌尿系产生乳糜尿。另外研究认为乳糜尿之形成,也可由于丝虫的机械性及炎症性损伤,破坏了淋巴管及其瓣膜,使之闭锁不全而造成淋巴液回流,淋巴管迂曲、扩张和管内压力增加,从而向肾的乳头破裂,引起乳糜尿。
近年来,各地运用尿浊的理法治疗乳糜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除采用常规的辨证论治外,各地还报道单独应用草药单方治疗乳糜尿,也取得了较为满意的疗效。
如有用向日葵梗心、荠菜、青芹菜根等治疗乳糜尿的,还有以草药飞廉为主,再按照辨证施治的精神,配合其它中草药,均取得较好疗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