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蒿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368页(1487字)
中药名。
见《神农本草经》。别名:蒿、草蒿、三庚草、野兰蒿、黑蒿;为菊科植物青蒿Artemisia apiacea Hance或黄花蒿Artemisia annua L.的全草。①青蒿:一年生或二年生草本,高30~150厘米,全体平滑无毛。茎圆柱形,幼时青绿色,表面有细纵槽,下部稍木质化,上部叶腋间有分枝,叶互生;2回羽状全裂,第1回裂片椭圆形,第2回裂片线形,全缘,或每边1~3羽状浅裂,先端尖,质柔,两面平滑无毛,青绿色。
头状花序排列成总状圆锥花序,每一头状花序侧生,稍下垂,直径约6毫米;总苞半球形,苞片3~4层,外层的苞片狭长,内层的卵圆形,边缘膜质;花托外围着生管状雌花,内仅雌蕊1枚,柱头2裂;内部多为两性花,绿黄色,花冠管状,雄蕊5枚,花丝细短,雌蕊1枚,花柱丝状,柱头2裂,呈叉状。瘦果矩圆形至椭圆形,微小,褐色。
花期6~7月。果期9~10月。
分布辽宁、河北、山东、山西、浙江等地。②黄花蒿:见黄花蒿条。以上植物的根(青蒿根)、果实(青蒿子)亦供药用。夏季开花前,选茎叶色青者,割取地上部分,阴干。
青蒿的干燥全草,长约60~90厘米。茎圆柱形,表面黄绿色或绿褐色,有纵向的沟纹及棱线,全体无毛,质轻,易折断,断面呈纤维状,黄白色,中央有白色疏松的髓。叶片部分脱落,残存的叶皱缩卷曲,绿褐色,质脆易碎。气香,味微苦。
黄花蒿的干燥全草见黄花蒿条。全国大部分地区均产。
此外,部分地区习惯作青蒿使用的,尚有下列几种:①茵陈蒿Artemisia capillaris Thunb.及滨蒿A.scoparia Waldst.etKitaib.的老枝。②牡蒿Artemisia.japonica Thunb.的全草。
拣去杂质,除去残根,水淋使润,切段,晒干。鳖血青蒿:取青蒿段,置大盆内,淋入用温水少许稀释的鳖血,拌匀,稍闷,待鳖血吸收后,入锅内文火微炒,取出,晾干。(每青蒿段100斤,用活鳖200个取血)。味苦微辛,性寒,无毒。
入肝、胆经。清热,解暑,除蒸。治温病,暑热,骨蒸劳热,疟疾,痢疾,黄疸,疥疮,瘙痒。
《本草纲目》:“治疟疾寒热。”内服:煎汤,4.5~9克;或入丸、散。外用:捣敷或研末调敷。
产后血虚,内寒作泻,及饮食停滞泄泻者,勿用。凡产后脾胃薄弱,忌与当归、地黄同用。
①治疟疾寒热:青蒿一握,以水2升渍,绞取汁,尽服之(《补缺肘后方》)。②治暑毒热痢:青蒿叶30克,甘草3克。水煎服(《圣济总录》)。③治酒痔便血:青蒿(用叶不用茎,用茎不用叶)为末,便前血用冷水、便后血用水酒调服(《永类钤方》)。
④治鼻中衄血:青蒿捣汁服之,并塞鼻中(《卫生易简方》)。⑤治牙齿肿痛:青蒿一握,前水漱之(《济急仙方》)。青蒿含有苦味质、挥发油和青蒿碱、维生素A;茎叶含挥发油0.2%~0.5%,油中主要含有β-乙-香草烯、α-及β-丁香烯、乙酸金合欢酯。并含α-及β-蒎烯、莰烯、桉油精、蒿酮、α-侧柏酮等。
尚含东莨菪内酯、原儿茶醛、咖啡酸甲酯、咖啡酸乙酯。花头中含7-异戊烯氧-8-甲氧基香豆素、7-羟基-8-甲氧基香豆素及瑞香内酯等。
黄花蒿全草含挥发油0.3%~0.5%,油中主含莰烯、异蒿酮、L-樟脑、β-蒎烯、β-丁香烯等。此外,尚含香豆素、东莨菪内酯等。近年来从黄花蒿中提取出抗疟有效成分青蒿素及青蒿甲素、乙素、丙素等,为新型倍半萜内酯。青蒿水浸剂(1∶3)在试管内对某些皮肤真菌有些抑制作用。其乙醇提取物在试管内对钩端螺旋体的抗菌浓度为7.8毫克/毫升,效力与连翘、黄柏、蚤休相似,而弱于黄连、黄芩与金银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