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苦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392页(1887字)

中药名。

看《神农本草经》。别名:苦骨、凤凰爪、中参。

为豆科植物苦参Sophora flavescens Ait.的根。亚灌木,高50~120厘米。

根圆柱状,外皮黄色。茎枝草本状,绿色,具不规则纵沟,幼时被黄色细毛。

单数羽状复叶,互生,下具线形托叶,叶片长20~25厘米,叶轴上被细毛,小叶5~21枚,有短柄,卵状椭圆形至长椭圆状披针形,先端圆形或钝尖,基部圆形或广楔形,全缘。总状花序顶生,长10~20厘米,被短毛,苞片线形,花淡黄白色,萼钟状,稍偏斜,先端5裂,花冠蝶形,旗瓣较其他的花瓣稍长,先端近圆形;雄蕊10,花丝离生,基部愈合,雌蕊1,子房上位,子房柄被细毛,花柱纤细,柱头圆形。

荚果线形,先端具长喙,成熟时不开裂。种子3~7枚,种子间有缢缩,黑色,近球形。花期5~7月。果期7~9月。

生于山坡草地、平原、路旁、沙质地和红壤地的向阳处。我国各地皆有分布。春、秋采收,以秋采者为佳。挖出根后,去掉根头、须根,洗净泥沙,晒干。

鲜根切片晒干,称苦参片。干燥根呈圆柱形,长10~30厘米,直径1~2.4厘米。

表面有明显纵皱,皮孔明显突出而稍反卷,横向延长。栓皮很薄,棕黄色或灰棕色,多数破裂向外卷曲,易剥落而显现黄色的光滑皮部。

质坚硬,不易折断,折断面粗纤维状。横断面黄白色,形成层明显。

气刺鼻,味极苦。苦参片为斜切的薄片,形状大小不一,斜圆形或长椭圆形,长2~5厘米,宽1~1.5厘米,厚约2~5毫米。

质坚硬,切面淡黄白色,有环状年轮,木质部作放射纹。全国各地均产,以山西、湖北、河南、河北产量较大。拣净杂质,用水浸泡,捞出,润透,切片,晒干。味苦,性寒,无毒。

入肝、肾、大肠、小肠经。清热,燥湿、杀虫。

治热毒血痢,肠风下血,黄疸,赤白带下,小儿肺炎,疳积,急性扁桃体炎,痔漏,脱肛,皮肤瘙痒,疥癞恶疮,阴疮湿痒,瘰疬,烫伤。《神农本草经》:“主心腹结气,癥瘕积聚,黄疸,溺有余沥,逐水,除痈肿,补中,明目止泪。”内服:煎汤,4.5~9克;或入丸、散。

外用:煎水洗。脾胃虚寒者忌服。①治血痢不止:苦参炒焦为末,水丸梧子大。

每服15丸,米饮下(《仁存堂经验方》)。②治赤白带下:苦参60克,牡蛎45克。为末,以雄肚1个,水3碗煮烂,捣泥和丸,梧子大。每服百丸,温酒下(《积德堂经验方》)。

③治下部疮漏:苦参煎汤,日日洗之(《仁斋直指方》)。④治大肠脱肛:苦参、五倍子、陈壁土等分。煎汤洗之,以木贼末敷之(《医方摘要》)。⑤治瘰疬:苦参120克,捣末,生膝和丸如梧桐子大。

食后暖水下10丸,日3服(《随身备急方》)。

⑥治牙缝出血:苦参30克,枯矾3克。为末,日3揩之(《普济方》)。⑦治毒热足肿作痛欲脱者:苦参煮酒渍之(《姚僧坦集验方》)。

根中含多种生物碱:苦参碱、氧化苦参碱、槐果碱、异苦参碱、槐花醇、N-甲基金雀花碱、臭豆碱等。尚含黄酮类成分;如苦参啶、去甲苦参酮、苦参啶醇等,并含异黄酮类化合物芒柄花黄素等。茎、叶含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及少量生物碱等。药理实验表明①利尿作用:苦参煎剂及其中所含之苦参碱给口服或注射,皆可产生利尿作用。

②抗病原体作用:煎剂(8%)、水浸剂(1∶3)在体外对某些常见的皮肤真菌有不同程度的抑制作用。醇浸膏在体外尚有抗滴虫作用。

煎剂(1∶100)对结核杆菌有抑制作用。③苦参碱对家免的最小致死量为0.4克/公斤。苦参碱注射给家兔,发现中枢神经麻痹现象。临床用于①治疗细菌性痢疾:50%浓煎剂,每次20~30毫升,日服3次。②治疗急性胃肠炎:每次用4.5克煎服,每日2次。③治疗急性传染性肝炎:除一般保肝治疗外,每日用苦参粉4克,装胶囊或制成丸剂分4次服。

④治疗小儿肺炎:用200%苦参注射液2毫升肌肉注射,每日2次。重症肺炎,或有合并症及脱水者无效。⑤治疗急性扁桃体炎等:50%苦参注射液肌肉注射,每次2~3毫升,每日2次。此外对结肠炎、胆囊炎、膀胱炎及其它炎症也有一定疗效。

⑥治疗慢性气管炎:取苦参、桔梗按7:3配合,共研细末,泛为丸。每次3克,日服2次,10天一疗程。⑦治疗滴虫性阴道炎:用苦参粉0.5克与等量葡萄糖、硼酸粉及枯矾粉混合作为1次量,局部治疗。用时先以1/5000高猛酸钾液灌洗阴道,擦干后撒入药粉。⑧治疗血吸虫病腹水:每天用苦参6~8克煎服,为进行脾切除术创造条件。

苦参 苦参药材 1.花枝 2.花的侧面观(已去药瓣)

1.外形 2.切片 3.果实 4.种子

上一篇:苦豆子 下一篇:中医辞海中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