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虎杖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421页(1910字)

中药名。

见《名医别录》。别名:大虫杖、苦杖、酸杖、斑庄根、酸榴根。

为蓼科植物杖Polygonum cuspidatum Sieb.et Zucc.的根茎。多年生灌木状草本,高达1米以上。

根茎横卧地下,木质,黄褐色,节明显。茎直立,圆柱形,表面无毛,散生着多数红色或带紫色斑点,中空。

单叶互生,阔卵形至近圆形,长7~12厘米,宽5~9厘米,先端短尖,基部圆形或楔形,叶柄长1~2.5厘米;托鞘膜质,褐色,早落。花单性,雌雄异株,圆锥花序腋生,花梗较长,上部有翅,花小而密,白色,花被5片,外轮3片,背面有翅,结果时增大,雄花有雄蕊8枚,雌花子房上部有花柱3枚。瘦果卵形,具3棱,红褐色,光亮,包在翅状的花被中。花期7~9月。

果期9~10月。分布我国中部及南部。

春、秋均可采挖,切断,晒干。根的形状不一,多呈圆锥形弯曲,或块状,长1~7厘米,直径0.6~1.5厘米,外表棕褐色,有明显的纵皱纹、紫色斑块及散在的须根疤痕;质坚硬不易折断,断面棕红色,纤维性,木质部占根的大部分,呈菊花状放射形纹理。根茎圆柱形,节明显,通常着生卷曲的须根,折断面中央有空隙,根茎顶部有残存的茎基。气微弱,味微苦。产于江苏、浙江、江西、福建、山东、河南、贵州等地。味苦,性平,无毒。祛风,利湿,破瘀,通经。治风湿筋骨疼痛,湿热黄疸,淋浊带下,妇女经闭,产后恶露不下,癥瘕积聚,痔漏下血,跌扑损伤,烫伤,恶疮癣疾。内服:煎汤,9~30克;浸酒或入丸,散。外用:研末、烧灰撒,熬膏涂或煎水浸渍。有孕人勿服。①治毒攻手足肿,疼痛欲断:虎杖根,锉,煮,适寒温以渍足(《补缺肘后方》)。

②治筋骨痰火,手足麻木,战摇,痿软:虎杖30克,川膝15克,川茄皮15克,防风15克,桂枝15克,木瓜9克,烧酒3斤泡服(《滇南本草》)。③治胆囊结石:虎杖30克,煎服;如兼黄疸可配合金钱草等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④治五淋:虎杖不计多少,为末。每服6克,用饭饮下,不拘时候(《姚僧坦集验方》)。⑤治妇人月水不利,腹胁妨闷,背膊烦疼:虎杖90克,凌霄花30克,没药30克。上药,捣细罗为散。

不计时候,以热酒调下3克(《圣惠方》)。⑥治产后瘀血血痛,及坠扑昏闷:虎杖根,研末,酒服(《本草纲目》)。

⑦治肠痔下血:虎杖根,洗去皴皮,锉焙、捣筛,蜜丸如赤豆,陈米饮下(《本草图经》)。

⑧治红白痢:虎杖9克,何首乌9克,红茶花9克,天青地白6克,煎水兑红糖吃(《贵阳民间药草》)。

⑨治诸恶疮:虎杖根,烧灰贴(《本草图经》)。⑩治痈肿疼痛:虎杖、土大黄为末。

调浓茶外敷(《贵阳民间药草》)。根和根茎含游离蒽醌及蒽醌甙,主要为大黄素、大黄素甲醚和大黄酚,以及蒽甙A、B。

根还含3,4,5-三羟基芪-3-β-D-葡萄糖甙。另含鞣质和几种多糖。

茎含鞣质3.3%、异槲皮甙、大黄素等。细枝含鞣质13.4%。药理作用①抗菌作用:虎杖煎剂(25%)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卡他球菌、甲型或乙型链球菌、大肠杆菌、绿脓杆菌有抑制作用。高浓度(根)对钩端螺旋体也有杀灭作用。

②静脉注射从虎杖中提得的草酸,可引起低血糖休克。③抗病毒作用:用人胚肾原代单层上皮细胞组织培养,虎杖水煎液对多对病毒有抑制作用。临床用于①治疗烧伤:虎杖外用能促使创面迅速愈合,且具有抗绿脓杆菌的作用。取虎杖粉40克、浓茶水300~400毫升,调匀、灭菌备用。

②治疗急性黄疸型传染性肝炎:每日30克,水煎,分2~3次服。③治疗关节炎:取虎杖根250克,洗净切碎,投入白酒1.5斤内浸泡半个月。

成人日服2次,每次1小杯。

妇女行经期停服。

④治疗慢性骨髓炎:将虎杖根浸泡于70%酒精中,比例为1:3,浸泡时间约14天。用时先把患者伤口用生理盐水洗净,瘘管口太狭窄者可适当切开,并用刮匙搔爬瘘管或伤口内,每3日更换1次。

此药有一定刺激性,同时对于有死骨残存的骨髓炎,疗效不佳。⑤治疗肺部炎症:虎杖根洗净切片,鲜品2斤或干品1斤,加水5000毫升煎至1000毫升。

日服2~3次,每次50~100毫升,见体温降至正常、症状好转即酌情减量,至肺部炎症完全吸收时停药。

⑥治疗急性阑尾炎:取虎杖、玉兰叶,制成浓煎液,每100毫升含生药各50克。首剂100毫升,以后每次50毫升,日.服3次。⑦治疗念珠菌性阴道炎:以虎杖根60克加水500毫升,煎成300毫升,待温冲洗阴道;然后用鹅不食草干粉胶囊塞入阴道(每粒含生药0.3克)。

每天1次,7天为一疗程。

虎杖 1.花枝 2.花 3.花被展开,示雄蕊 4.包在花被内的果实 5.果实 6.根茎及根

上一篇:虎耳草 下一篇:中医辞海中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