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母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464页(1371字)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别名:蚔母,连母,地参,水参,芪母。为百合科植物Anemarrhena asphodeloides Bge.的根茎。知母为多年生草本,全株无毛。根状茎横生于地面,其上有许多数粗而长的须根。叶基生,丛出;线形,长15~70厘米,宽3~6毫米,质稍硬,基部扩大成鞘状。花茎直立,高50~100厘米,上生鳞片状小苞叶,穗状花序稀疏而狭长,花常2~3朵簇生,无花梗或有很短的花梗,长约3毫米,花梗顶端具关节;花绿色或紫堇色;花被片6,宿存,排成2轮,长圆形,长7~8毫米,有3条淡紫色纵脉;雄蕊3,比花被片为短,贴生于内轮花被片的中部,花丝很短,具丁字药;子房近圆形,3室,花柱长2毫米。蒴果长卵形,长10~15毫米,成熟时沿腹缝上方开裂,每室含种子1~2粒。
种子三棱形,两端尖,黑色。花期5~6月。果期8~9月。生于向阳干燥的丘陵地及固定的砂丘上。
分布黑龙江、吉林、辽宁、内蒙古、河北、河南、山东、陕西、甘肃等地。春秋均可采挖,以秋季采者较佳。挖出根茎,除去茎苗及须根,保留黄绒毛和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晒干者,为“毛知母”;鲜时剥去栓皮晒干者为“光知母”。①毛知母:为带皮的干燥根茎,呈扁圆柱形,微弯曲,一端较粗,一端较细,偶有2~3分歧,长3~17厘米,直径0.8~2厘米。
根头部有浅黄色的叶痕及茎痕残留;上面中央有一道下陷的纵沟,具紧密排列的环状节,节上密生金黄色扁平的绒毛,由两侧向根茎上方集中;另一面较皱缩,并有多数凹陷或突起的小圆点状根基,黄绒毛少或无。质硬,易折断,断面黄白色,平坦。
无臭,味甘而苦,带粘性。以肥大、质硬、表面被金黄色绒毛、断面黄白色者为佳。
瘦长、形扁、外毛灰黑、内色暗者为质次。
②光知母:又名知母肉。
为去皮的干燥根茎。软毛知母瘦小,长约3~13厘米,直径约1厘米。
表面黄白色或淡黄棕色,有扭曲的沟,一侧可见多数不规则散在的小形根痕。质硬,易折断,断面白色或黄白色,有的显筋脉点,水浸后有粘液。气味同毛知母。
以肥大、滋润、质硬、色黄白、嚼之发粘者为佳。
河北易县所产者质量佳,称“西陵知母”。本品味苦,性寒。入肺、胃、肾经。滋阴降火,润燥滑肠。
治烦热消渴,骨蒸劳热,肺热咳嗽,大便燥结,小便不利。内服:煎汤,6~15克;或入丸、散。脾胃虚寒,大便溏泄者忌服。①治伤寒邪热内盛,齿牙干燥,烦渴引饮,目昧唇焦:知母15克,石膏9克,麦门冬6克,甘草3克,人参24克。
水煎服(《伤寒蕴要》)。②治妊娠子烦,因服药致胎气不安,烦不得卧者:知母30克,洗焙为末,枣肉为丸,如弹子大。每服一丸,人参汤下(《产乳集验方》)。主含皂甙。根茎含总皂甙约6%。有6种:知母皂甙A-Ⅰ,A-Ⅱ、AⅢ、A-Ⅳ、B-Ⅰ和B-Ⅱ。
根茎中的皂甙元主要是萨尔萨皂甙元。尚含多量的还原糖和粘液质、鞣酸、脂肪油等。
另含芒果甙。本品有①抗菌作用:抑制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副伤寒杆菌、大肠杆菌等的生长。对肺部结核病灶有抑制作用。②解热作用。
③降血糖作用。
知母 1.植物全形 2.花 3.成熟并开裂的果实
毛知母药材
光知母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