肥胖病*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531页(1174字)
病名。
指由于人体内脂肪堆积过多而致体重超过标准20%以上者。肥胖无明显内分泌-代谢病因者,为单纯性肥胖;有明显的内分泌-代谢病因者,为继发性肥胖,又称症状性肥胖。
按发病年龄和脂肪组织病理又可分为体质性肥胖和获得性肥胖,前者与遗传有关,且营养过度,自幼年起即有肥胖,全身脂肪组织增生肥大;后者多自青年以后由于营养过度,活动减少,遗传等因素而肥胖,其脂肪组织仅有肥大而无增生。其致病与遗传、职业、年龄、精神、代谢和内分泌等因素有关。
轻度肥胖没有明显症状,中、重度肥胖可表现为肺泡低换气综合征,见稍有活动即疲倦无力,气短,嗜睡等;心血管系症俣群,出现左室扩大,心肌劳损,甚至左心衰竭;内分泌及代谢紊乱,出现食欲亢进,易饥饿,或闭经、阳萎、不育等;其他可见腰背痛、关节痛、怕热,多汗等。体重超过标准,超过20%~30%为轻度肥胖;30%~50%为中度肥胖;大于50%为重度肥胖。
一般成人标准体重(千克)=(身高厘米-100)×0.9。理化检查:体脂测定时男性超过25%,女性超过30%(正常为10.07士0.10千克),即为肥胖;脂肪细胞测定,平均值为3.1×1010;超声波可测定腹部脐耻间的皮脂厚度,正常男性为1.0±0.3厘米,女性为1.2±0.4厘米;心尖部心包膜脂肪厚度,正常人平均3.60±0.69毫米。
常见并发症有:糖尿病、高血压病、冠心病、高脂血症、感染。其他如宫体腺癌、妊娠流产、胆结石、痛风、增生性关节炎及手术切口不愈合等也易发生。中医学认为本症的发生常因食量过大,嗜食甘肥,精做过剩,积为膏脂;或久坐少动,气血不流畅,精微不得输布全身,化为湿浊膏脂,留滞肌肤,脏腑,而成肥胖;或由于禀赋不同先天而然;或因七情抑郁,气机不畅,脏腑功能失调,气血津液代谢失常,以致痰浊湿瘀停着而成本病。脾虚湿阻症见肥胖伴见浮肿,疲乏无力,肢体困重,腹胀纳呆,尿少或便溏,舌淡,苔白腻,脉滑细。
治宜健脾利湿,方用防己黄芪汤合苓桂术甘汤加减。胃热湿阻症见肥胖,头晕头胀,消谷善饥,口渴欲饮,腹胀中满,大便秘结,舌红,苔薄黄,脉弦滑或数。
治宜清热利湿,方用防风通圣汤加减。肝气郁结症见肥胖,胸胁苦满,烦躁易怒,胃脘痞满,口苦舌燥,腹胀纳呆,月经不调,苔腻,脉弦。
治宜疏肝理气,方用柴胡疏肝散或大柴胡汤加减。气虚血瘀症见肥胖,心悸气短,胸胁作痛,痛有定处,月经不调,色黑有块,舌质暗有瘀斑瘀点,脉弦细或涩。
治宜益气活血化瘀,方用当归等药散加减。痰浊中阻症见肥胖,喜食甜肥,头晕头胀,脘腹胀满,肢体困重,手足麻木,咳吐粘痰,苔白腻,脉滑。
治宜健脾化痰,方用温胆汤加减。脾肾阳虚症见体胖肢冷,喜暖畏寒,神疲乏力,腰酸腿软,肢体浮肿,腹胀纳呆,尿少便溏,舌淡苔薄,脉沉细而弱。
治宜健脾温肾,方用真武汤合防己黄芪汤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