毒攻疗法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642页(873字)
外科治法。
是利用有毒药物及其毒素来治疗因邪毒而引起的某些疾病的一种疗法,即“以毒攻毒”疗法。用于毒攻疗法的药物很多,但以全蝎、蛇、蜂毒、蜘珠、水蛭5种有毒虫类药物比较常用。此疗法具有祛风除湿、镇静止痉、通络止痛、攻毒消肿、破血通经和消积散结等功效。
毒攻疗法起源于西周,经历代医家的应用和不断改进,而逐渐发展成为一种传统的中医治病方法。
早在西周时期就见于临床,《诗经》中就有虿(全蝎)、虺(蝮蛇)等虫类药物的记载。《周礼·天宫》提出了“凡疗疡,以五毒攻之”的说法。
东汉时期的我国第一部本草学专着《神农本草经》还提出:“鬼注蛊毒,以毒药”等等,均为后边提出“以毒攻毒”的治疗大法奠定了理论基础。张仲景将含毒的药物,尤其是虫类药物大量应用于临床,在《伤寒论》中记载动物药达38种,其中有水蛭和蜘蛛。
如用水蛭治疗太阳蓄血证,用水蛭等治疗因瘀血而引起的虚劳,用蜘蛛治疗狐疝等。其后,晋·葛洪在《肘后备急方》中用全蝎治疗“传尸鬼疰”;南朝·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里记载了蜘珠的药用。唐代孙思邈在《千金方》中收载了不少毒虫药治疗疾病的方剂,如外敷蜘蛛治疗鼠瘘肿核痛;外敷蜘蛛治疗背疮;敷蜘蛛于穴位治疗中风口僻。同时期的《本草拾遗》还记载有腹蛇浸酒治疗大风及诸恶风、恶疮瘰疬、皮肤顽痹症。
明《普济方》里有蜂房配全蝎等共研细末擦牙治疗风虫牙痛的介绍。在用蛇类治疗方面,明·李时珍的《本草纲目》及清·赵学敏的《本草纲目拾遗》记载最详,其中不但肯定了诸蛇的药用价值,还拟制了多种丸、酒、散、膏剂用于治疗各类顽病痼疾。此外,如清代叶天士及近人张锡纯亦喜用毒虫药物来治疗疾病,尤其是张锡纯在运用水蛭方面有独到的经验。
他认为水蛭“在破血药中功列第一”,“只破瘀血而不破新血”。
至于近代开展毒攻疗法的报道更为多见,其治疗范围涉及内、妇、儿、五官、外和骨伤科等各种疾病。其临床应用已不局限于毒邪亢盛的疾病,在一些慢性病及疑难痼疾的治疗方面,近代许多医家已渐趋于从毒疗攻法中寻找出路。
尤其是癌瘤的治疗,毒攻疗法显现了可喜的苗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