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芥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679页(1915字)
中药名。
出《吴普本草》。别名:假苏,鼠实,姜芥,四棱杆蒿,稳齿菜。为唇形科植物荆芥Schizonepeta tenuifolia(Benth.)Briq.的全草。一年生草本,高60~90厘米。
茎直立,四棱形,基部稍带紫色,上部多分枝全株被短柔毛。叶对生;羽状深裂,茎基部的叶裂片5;中及上部的叶裂片3~5,线形或披针形,长1.5~2厘米,宽2~4毫米,全缘,两面均被柔毛,下面具凹隐腺点。
穗状轮伞花序,多密集于枝端,长3~8厘米;苞片叶状,线形,长0.4~1.7厘米,绿色,无柄;花萼钟形,长约3毫米,具纵脉5条,被毛,先端5齿裂;花冠淡紫色;雄蕊4,子房4裂,花柱茎生,柱头2裂。小坚果4,卵形或椭圆形,长约1毫米,棕色。花期6~8月。果期7~9月。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秋季花开穗绿时割取地上部分,晒干。
亦有先单独摘取花穗,再割取茎枝,分别晒干,前者称“荆芥穗”,后者称“荆芥”。干燥的全草,茎方形,四面有纵沟,上部多分枝;长45~90厘米,直径3~5毫米;表面淡紫红色,被有短柔毛;质轻脆,易折断,断面纤维状,葱白色,中心有白色疏松的髓。叶对生,叶片分裂,裂片细长,呈黄色,皱缩卷曲,破碎不全;质脆易脱落。枝顶着生穗状轮伞花序,呈绿色圆柱形;花冠多已脱落,只留下绿色的萼筒,内有4个棕黑色的小坚果。气芳香,味微涩而辛凉。以浅紫色、茎细、穗多而密者为佳。
全国大部分地区有产。主产江苏、浙江、江西、湖北、河北等地。
荆芥:拣净杂质,用水略泡,捞出切段,晒干。炒荆芥:取切段的荆芥置锅内,文火微炒,取出放凉(炒荆芥穗方法同)。荆芥炭:取切段的荆芥置锅内,用武火炒至焦黑色,存性,少喷清水,取出晒干(荆芥穗炭方法同)。味辛,性温。
入肺、肝经。发表祛风,理血,炒炭止血。
治感冒发热,头痛,咽喉肿痛,中风口噤,吐血,衄血,便血;崩漏,产后血晕;痈肿,疮疥,瘰疬。荆芥穗效同荆芥,惟发散之力较强。
《神农本草经》:“主寒热,鼠瘘,瘰疬生疮,破结聚气,下瘀血,除湿痹。”《本草纲目》:“散风热,清头目,利咽喉,清疮肿。治项强,目中黑花,及生疮,阴,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痔漏。”内服:煎汤,5~9克;或入丸、散。
外用:捣敷、研末调敷或煎水洗。表虚自汗、阴虚头痛忌服。①治风热头痛:荆芥穗、石膏等分。为末。
每服6克,茶调下(《永类钤方》)。②治头目诸疾,血劳,风气头痛,头晕目眩:荆芥穗为末。
每酒服9克(《眼科龙木论》)。③治一切风,目眼偏斜:青荆芥300克,青薄荷300克。
一处砂盆内研,生绢绞计于磁器内,煎成膏;余滓3分,去1分,将2分滓日干为末,以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早至暮可3服。忌动风物(《经验后方》)。④治大便下血:荆芥,炒;为末。每米饮服6克,妇人用酒下。
亦可拌面作馄饨食之(《经验方》)。
荆芥60克,槐花30克,炒紫为末。每服9克,清茶送下(《简便单方》)。
⑤治产后血晕,筑心,眼例,风缩欲死者:干荆芥穗,捣筛。每用末2钱匕,童子小便一酒盏,调热服,口噤者挑齿,闭者灌鼻中(《本草图经》)。
⑥治小便尿血:荆芥、缩砂,等分。为末。
糯米饮下9克,日3服(《濒湖集简方》)。⑦治痔漏肿痛:荆芥煮汤,日日洗之(《简便单方》)。⑧治一切疮疥:荆芥、金银花、土茯苓,等分。为末,熟地黄熬膏为丸,梧子大。
每旦、晚各服百丸,茶酒送下(《本草汇语》)。⑨治脚湿烂:荆芥叶捣敷之(《简便单方》)。
⑩治风毒瘰疬、赤肿痛硬:鼠粘子1升(微炒),荆芥穗120克,捣粗罗为散。每服9克,以水1中盏,煎至5分,去滓,入饭后半合,搅匀服之,日3服(《太平圣惠方》)。
全草含挥发油1.8%,穗含挥发油4.11%。油中含d-薄荷酮(dMenthone)、d-柠烯(d-Limonene)及右旋柠檬萜煎等。药理作用①抗微生物作用:100%全草煎剂对金黄色葡萄球菌、大肠杆菌、炭疽杆菌等有抑制作用,亦有抗麻疹病毒、白喉杆菌的作用,此外对乙型链球菌、伤寒杆菌、痢疾杆菌、绿脓杆菌及人型结核杆菌都有一定的抗菌作用。②止血作用:小鼠按Akono氏法测定出血时间,兔毛细血管法测定凝血时间,比较生品荆芥与荆芥炭的止血作用,实验证明,生品荆芥不能明显缩短出血时间,而荆芥炭则使出血时间缩短30%,使凝血时间缩短77.7%。
③体外试验对癌细胞有轻度的抑制作用。荆芥穗的发汗透疹作用比荆芥大,多用于无汗的感冒、无痛、痒疹,有轻度的解热作用。
本品能增强皮肤血液循环,增强汗腺分泌,促进疮癣组织的吸收、修复作用。尚有解痉作用。
荆芥 1.花枝 2.花 3.植株基部及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