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附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784页(1598字)
中药名。
出《本草纲目》。别名:雀头香,香附子,香附米,若羌头。
为莎草科植物莎草Cyperus rotundus L.的根茎。春、夏、秋三季均可采,一般在秋季挖取根茎,用火燎去须根及鳞叶,入沸水中片刻,或放蒸笼中蒸透取出晒干。
再放入竹笼中来回撞擦;用竹筛去净灰屑及须毛,即成光香附。用石碾碾去毛皮者,为香附米。
干燥根茎多呈纺锤形,有时略弯曲。表面棕褐色,有纵皱纹及数个隆起的环节,节上有棕色毛状鳞片及残留的根痕。
炮制:生香附:拣去杂质,碾成碎粒,簸去细毛及细末。制香附:将碾碎之香附放入缸内,用黄酒及米醋拌匀。再用砂糖,加水适量炒烊,然后将香附倒入锅内,与砂糖水充分混合,炒干。四制香附:取净香附用米醋、童便、黄酒、炼蜜,充分拌炒至干透取出。
醋香附:取净香附粒,加醋拌匀,闷一宿,置锅内炒至微黄色,取出晾干。香附炭:取净香附,置锅内用武火炒至表面焦黑色,内部焦黄色,但须存性,喷淋清水,取出晒干。味辛微苦甘,性平。
入肝、三焦经。
理气解郁,止痛调经。治肝胃不和,气郁不舒,胸腹胁肋胀痛,痰饮痞满,月经不调,崩漏带下。
《名医别录》:“主除胸中热,充皮毛,久服利人,益气,长须眉。”李杲:“治一切气,并霍乱吐泻腹痛,肾气,膀胱冷,消食下气。”《本草纲目》:“散时气寒疫,利三焦,解六郁,消饮食积聚,痰饮痞满,跗肿,腹胀,止心腹、肢体、头、目、齿、耳诸痛,痈疸疮疡,吐血,下血,尿血,妇人崩漏带下,月候不调,胎前产后百病。”煎汤,4.5~9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敷或作饼热熨。凡气虚无滞、阴虚血热者忌服。
①治心气痛、腹痛、少腹痛、血气痛不可忍者:香附子60克,蕲艾叶15克。以醋汤同煮熟,去艾,炒为末,米醋糊为丸梧子大。每白汤服50丸(《濒湖集简方》)。②治停痰宿饮,风气上攻,胸膈不利:香附(皂荚水浸)、半夏各30克,白矾末15克。姜汁面糊丸,梧子大。每服30~40丸,姜汤随时下(《仁存堂经验方》)。
③治偏正头痛:川芎60克,香附子(炒)120克。上为末。
以茶调服,得腊茶清尤好(《澹寮方》)。④治吐血:童便调香附末或白及末服之(《丹溪治法心要》)。⑤治尿血:香附子、新地榆等分。各煎汤。
先服香附汤三、五呷,后服地榆汤至尽,未效再服(《全生指迷方》)。⑥治下血不止或成五色崩漏:香附子(去皮毛,略炒)为末。
每服6克,清米饮调下(《本事方》)。⑦治疝胀痛及小肠气:香附末6克,海藻3克。
煎酒空心调下,并食海藻(《濒湖集简方》)。⑧治瘰疬流注肿块,或风寒袭于经络,结肿或痛:香附为末,酒和,量疮大小,做饼覆患处,以热熨斗熨之。
未成者内消,已成者自溃。若风寒温毒,宜用姜汁作饼(《外科发挥》)。
⑨治耳卒聋闭:香附子(瓦炒)研末,萝卜子煎汤,早夜各服6克,忌铁器(《卫生易简方》)。⑩治聤耳出汁:香附末,以绵杖送入(《经验良》)。
⑾治跌打损伤:炒香附12克,姜黄18克。共研细末。
每日3次,每次服3克。孕妇忌服(徐州《单方验方新医疗法选编》)。成分:含葡萄糖8.3%~9.1%、果糖1.0%~1.7%、淀粉40%~41%、挥发油0.65%~1.4%。挥发油中含:β-蒎烯、莰烯、1,8-桉叶素、柠檬烯、对-聚伞花素、香附子烯、芹子三烯、β-芹子烯、α-香附酮、β-香附酮、绿叶萜烯酮、α-及β-莎草醇、异香附醇、二烯、环氧莎草薁、香附醇酮、莎草薁酮、考布松及异考布松。根部含有抑制某些真菌发育的物质。药理研究表明:香附子5%流浸膏,能抑制豚鼠、家兔、猫、犬等离体子宫的收缩,对子宫肌张力的弛缓作用,与当归流浸膏相似,但效力减弱。香附所含的油有微弱的雌激素作用。用小鼠电盘刺激法,香附子20%醇提取物0.5毫升/20克体重皮下注射,能明显提高小鼠痛阈。块根有抗菌作用,其提取物对某些真菌有抑制作用。
香附药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