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肠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941页(1106字)
病名。
结肠癌为消化系统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年龄在40岁以上。30岁以下者亦不少见。男女之比为1.1~3.4∶1。
本病属祖国医学癥瘕、积聚、脏毒等病范畴。现代医学认为本病病因尚不完全清楚,发病与饮食因素、结肠病变、其他致癌因素物质有关。认为高脂肪食物与食物纤维不足是其主要原因,饮食中的脂肪刺激胆汁分泌,胆固醇及胆盐经厌氧杆菌的作用水解成不饱和的胆固醇而致癌。食物纤维能稀释肠内残留物,增加粪便量,减少致癌物质和大肠粘膜接触机会,如食物纤维不足,亦为肠癌发病因素之一;慢性溃疡性结肠炎,因肠粘膜慢性溃疡、炎症增生及假性息肉形成,进而引起癌变;结肠息肉主要为管状腺瘤与乳头状腺瘤,所以癌变发生率亦高。此外一些化学物质刺激亦有致癌作用。
结肠癌起病隐匿,早期症状不明显。主要临床表现有腹泻、或与便秘交替出现,或血便,或有痢疾样脓血便,里急后重,或出现顽固性便秘,粪便变细。腹痛,一般见于右侧大肠癌,见右上腹、中上腹部位钝痛,餐后痛。
晚期常有腰、骶尾部位持续性疼痛。腹部包块,多位于右下、右中、右上腹,质硬,大小不等,表面有结节,一般可推动,后期则固定,伴有进行性贫血、乏力、消瘦、低热。并发症见于晚期,可有肠出血、穿孔、化脓性腹膜炎、结肠周围脓肿、直肠膀胱瘘。祖国医学认为本病多因正气虚弱,情志失调,饮食内伤所致。
忧思郁怒,肝郁克脾,胃失和降,气机不畅,气滞血瘀,久则成块;或酒食无度,膏粱厚味,伤及脾胃,运化失司,酿湿生热,热湿下注,蕴毒于肠中,发为本病;邪郁日久,损及脾肾,耗气伤血,加重病势。结肠癌初期阶段多呈湿热蕴结,继则气滞血瘀,病至后期,可出现脾肾阳虚、肝肾阴虚、气血双亏的病证表现。
湿热蕴结者,症见腹部阵痛,下利赤白,里急后重,恶心纳差,身热消瘦。治宜清热利湿,方选槐角丸加减;气滞血瘀者,症见腹胀刺痛,腹块坚硬不移,便下脓血或纯血。
治宜行气活血,化瘀解毒,方选膈下逐瘀汤加银花、败酱草、白头翁等。
脾肾阳虚者,症见腹痛、喜温喜按、泻泄污浊血秽、神疲乏力、面色萎黄、大肉脱消、畏寒肢冷。治宜温肾健脾,方选参苓白术散、黄土汤加减。气血双亏者,症见形体消瘦,面色苍白,疲乏无力,低热自汗,纳差食少,少气懒言,腹痛,腹中包块累累,或见便溏或见便秘,或见血便。
治宜益气养血,化瘀消癥,方选八珍汤加赤芍、红花、鳖甲等。阴虚内热者,症见身热盗汗,神疲消瘦,口渴咽干,头晕目眩,大便秘结或血便,腹痛腹胀,腹中包块累累拒按。治宜滋阴清热,凉血消积,方选鳖甲地黄汤合知柏地黄丸加减。以上各型在辨证施治的同时可加抗癌中药如半枝莲、白花蛇舌草、山慈菇、草河车、土茯苓、苦参、刘寄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