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016页(252字)
①病症名。
又名疰夏,一作注夏。指症见倦怠、四肢不举、羸瘦、不能食等。见《证治准绳·杂病》:“痿发于夏,俗名注夏。”多由素体脾胃虚弱,或阴气不足,感受暑令湿热之气所致。治当清暑益气,健脾扶胃。方用清暑益气汤,见疰夏条。
②儿科病证名。指小儿夏末感受暑湿所致下肢痿而无力,步履维艰的病证。
多因小儿于夏末之时,感受暑热之邪,湿热下注,郁于经脉所致。
久病多由实转虚,故出现肌肉萎缩。治宜清热利湿、通经活络。方用二妙散加牛膝、苡米、汉防己、丝瓜络。
虚证用虎潜丸加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