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眼镜蛇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297页(849字)

中药名。

见《广西中药志》。别名:膨颈,蝙蝠蛇,五毒蛇,吹风蛇。为眼镜蛇Naja naja(L.)科动物眼镜蛇除去内脏的全体。全长约120厘米。头不甚大。颈部间的肋骨能运动,使颈部骤然膨大。

吻鳞的宽比高大1/2倍。鼻间鳞与眼前鳞不相接。颊鳞缺如。全体颜色和花纹有很多变异。典型的在颈的背面有白色或淡黄色眼镜状斑纹;体背的颜色有棕褐、灰黑以至深黑色等;背及尾部具有狭窄的白色或淡黄色环纹15~16个。腹面呈灰白或灰黑色,其中或杂有微小的黑点。

栖于平原及丘陵地带,多见于村庄附近。分布浙江、福建等地。立冬前后捕捉。捕得后,剖腹,除去内脏及牙齿,拭净,烘干。

味甘咸,性温,有毒。入肝、肾二经。

通经络,祛风湿。治风湿关节痛,脚气。内服:浸酒(蛇0.5斤浸酒3斤)。

眼镜蛇蛇毒主要为神经毒,并有溶血作用。药理研究表明:①对神经系统的毒性:眼镜蛇毒对人或动物是以神经毒为主的混合毒,对神经系统的作用是广泛、复杂的,且常出现双向性作用,即由于剂量不同,或动物个体差异,或神经系统敏感性差异而表现兴奋或抑制作用。首先是呼吸机能的麻痹,这是引起死亡的主要原因。

②对循环系统的毒性:呼吸麻痹虽然是眼镜蛇科毒蛇咬伤致死的首发原因,但是轻度中毒病人或呼吸尚未遭受抑制以前,大多数病人已呈现心肌损害和心肌炎的心电图变化。③酶的作用:蛇毒本身含有很多酶,可对机体起严重的毒害作用。

重要的有卵磷脂酶,它可引起溶血、组织胺的释放,侵犯毛细血管壁细胞引起肺出血及心室纤维震颤至强直收缩,直接伤害神经系统等;蛋白质分解酶,可损害血管壁引起严重出血,组织破坏,甚至引起骨组织的坏死。同时释放组织胺等物质,并能影响神经功能。④对血液的影响:对于整体动物,眼镜蛇毒能增加其红细胞脆性。⑤对内分泌作用:蛇毒中毒可引起肾上腺皮质的显着变化,眼镜蛇毒对甲状腺机能也有明显的抑制影响,主要是抑制其吸碘机能及甲状腺素生成过程。

蛇毒有镇痛作用。

眼镜蛇

上一篇:眼瘤 下一篇:中医辞海中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