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中册

蛏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中册》第1306页(461字)

中药名。

出《食疗本草》。别名:蛏肠。为竹蛏科动物缢蛏Sinonovacula constricta(Lamarck)的肉。贝壳2片,薄而脆,长方形。壳长约4~8厘米,高度约为长度的1/3,宽度约为长度的1/5~1/4。生活于浅海河口附近的泥滩中。主要以硅藻为食。分布我国沿海。浙江、福建等地有养殖。

本动物的壳(蛏壳)亦供药用。全年可以捕捉;捕得后,剥去外壳,洗净,鲜用或晒制为蛏干。味甘咸,性寒。

入心、肾、肝经。补阴,清热,除烦。治产后虚损,烦热口渴,湿热水肿,痢疾。《嘉祐本草》:“补虚,主冷痢。煮食之,主妇人产后虚损,胸中邪热烦闷气。”《本草从新》:“补阴,主热痢。”内服:煮食。生食,大寒,令人泻。

天行病后不可食。①治湿热水肿:蛏干60克,炖蒜头梗服。

②治中暑血痢:蛏和刺爪煮食(上2方出《泉州本草》)。每100克含水分88克,蛋白质7.2克,脂肪1.1克,碳水化合物2.4克,灰分1.3克;钙133毫克,磷114毫克,铁22.7毫克;又每公斤蛏干含碘1900微克。

上一篇:蛇瘕方 下一篇:蛏壳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