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香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50页(1872字)
中药名。
出《药性论》。别名:丁子香,支解香,雄丁香,公丁香。为桃金娘科植物丁香Syzygium aromaticum(L.)Merr.et Perry的花蕾。
常绿乔木,高达10米。叶对生,叶柄细长,向上渐短;叶片长方倒卵形或椭圆形,长5~10厘米,宽2.5~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渐窄下延至柄,全缘。花芳香,聚伞圆锥花序顶生,花径约6毫米;花萼肥厚,绿色后转紫红色,管状,先端4浅裂,裂片三角形,肥厚;花冠白色稍带淡紫,基部管状,较萼稍长,先端具4裂片;雄蕊多数;子房下位,顶端有粗厚花柱,柱头不明显。
浆果红棕色,稍有光泽,长方椭圆形,长1~1.5厘米,直径5~10毫米,先端有肥厚宿存花萼裂片,有香气。种子数粒,长方形。
栽培和野生于热带地区。原产于非洲摩洛哥,现我国广东、广西等地也有种植。通常在9月至次年3月间,花蕾由青转为鲜红色时采收。采下后除去花梗,晒干。
干燥的花蕾略呈短棒状,长1.5~2厘米,红棕色至暗棕色。下部为圆柱状略扁的萼管,向下渐狭。
表面有颗粒状突起,刻之有油掺出。
萼先端四裂,裂片三角形,肥厚;花瓣四片,膜质,复瓦状抱合成球形,花瓣内有多数向内弯曲的雄蕊。
质坚而重,入水则萼管垂直下沉。气强烈芳香,味辛。
以完整、个大、油性足,颜色深红、香气浓郁、入水下沉者为佳。本植物的树极(丁香根)、树皮(丁香皮)、树枝(丁香枝)、果实(母丁香)、花蕾蒸馏所得的挥发油(丁香油)亦供药用,各见专条。味辛,性温,入脾、胃、肾经。温脾胃,降逆气。①治伤寒咳噫不止及哕逆不定:丁香30克,干柿蒂30克。焙干,捣罗为散。
每服3克,煎人参汤下,天时服(《简要济众方》)。②治小儿吐逆:丁香、半夏(生用)各30克。
同研为末,姜汁和丸,如绿豆大。姜汤下30~20丸(《百一选方》)。
③治朝食暮吐:丁香15个研末,甘蔗汁、姜汁和丸如莲子大,噙咽之(《摘元方》)。④治胃痛:丁香6克,肉桂、木香、乌药各12克。共研细粉,每服2克,每日3次(《全国中草药汇编》)。⑤治久心痛不止:丁香15克,桂心30克。
捣细,罗为散,每于食前,以热酒调下3克(《圣惠方》)。⑥治痈疽恶肉:丁香末敷之,外用膏药护之(《怪证奇方》)。⑦治霍乱呕吐:丁香14枚,以酒5合,煮取2合,顿服之,用水煮之亦佳(《千金翼方》)。⑧治食蟹中毒:丁香末,姜汤服5分(《证治要诀》)。
⑨治鼻中瘜肉:丁香绵裹纳之(《圣惠方》)。《本草纲目》:“治虚哕,小儿吐泻,痘疮胃虚灰白不发。”内服煎汤,0.9~3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
热病及阴虚内热者忌服,不可见火,畏郁金。花蕾含挥发油(即丁香油)14%~20%,油中含丁香酚78%~95%、乙酰丁香酚约3%及少量的丁香烯、甲基正戊酮、甲基正庚酮、香荚兰醛;此外还含三萜化合物如齐墩果酸、黄酮和对氧萘酮类鼠李素、山奈酚、番樱桃素、番樱桃素亭、异番樱桃素亭及去甲基化合物异番樱桃酚;鞣质、脂肪油及蜡。①驱虫作用:水煎剂和丁香油对于猪、犬的蛔虫均有驱除作用。丁香油的效力更大;对于犬的钩虫病也有一定疗效;在体外,丁香水煎剂、乙醇浸剂和乙醚提取物均有麻痹或杀死猪蛔的作用。
②抑菌作用:含有1%浓度的丁香的乙醚浸出液,水浸液或含8%浓度的丁香煎剂的沙伯氏培养基,对许兰氏黄癣菌、白色念球菌等多种致病性真菌均有抑制作用。
较高浓度时对新型隐球菌也有抑制作用。
醇浸剂与醚浸剂相似,但水浸液较差。丁香油及丁香酚在试管内对布氏杆菌、鸟型结核杆菌的抑制作用较强,对常见的致病性真菌有显着的抑制作用,在1∶2000~1∶8000浓度时,对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痢疾、大肠、变形等杆菌均有抑菌作用。
煎剂1∶20~1∶640浓度时,对葡萄球菌、链球菌及白喉、变形、绿脓、大肠、痢疾、伤寒等杆菌均有抑制作用。丁香对流感病毒PR8株也有抑制作用(体外)。③止牙痛作用:丁香油少量滴入,可消毒龋齿腔,破坏其神经,从而减轻牙痛。④健胃作用:丁香为芳香健胃之品,可缓解腹胀,增强消化能力,减轻恶心呕吐。
5%丁香油酚乳剂可使胃粘液分泌显着增加,而酸度则不增强;丁香油之作用稍差,连续应用,可使粘液耗竭,而反分泌非粘液性的渗出物;36小时后方能部分恢复反应,完全恢复,需数月以后。⑤此外,丁香油酚给家兔静脉注射,可产生麻醉、降低血压、呼吸抑制及抗惊厥作用。
但对小鼠皮下注射,不能产生麻醉作用。
丁香
丁香药材 1.花蕾纵切面 2.花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