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大便秘结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214页(1660字)

病症名。

简称便秘,又名大便难、后不利、大便秘、大便不通、大便秘涩、脾约、大便燥结、肠结、热燥、风燥、闭、阴闭、阳闭、便闷、风秘、热秘、虚秘、气秘、湿秘等。通常指排便间隔时间延长,或虽不延长而排便困难者。见《丹溪心法附余·燥门》。

本症《内经》称后不利、大便难。

《素问·厥论》:“太阴之厥,则腹胀后不利。”《素问·至真要大论》:“太阴司天,湿淫所胜,……大便难。”认为与脾受寒湿侵袭有关。《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称其为脾约、闭、阴结、阳结,认为其病与寒、热、气滞有关。

并提出了治方及蜜煎导、胆汁导等外用药。此后《诸病源候论·大便难候》云:“大便难者,由五脏不调,阴阳偏有虚实,谓三焦不和则冷热并结故也。”“邪在肾亦令大便难”,“泻利之家,大便亦难。”《兰室秘藏·大便结燥》云:“金匮真言论云北方黑色,入通于肾,开窍于二阴,藏精于肾;又云肾主大便,大便难者,取足少阴。夫肾主五液,津液润则大便如常,若饥饱失节,劳役过度,损伤胃气及食辛热味厚之物而助大邪,伏于血中,耗散真阴,津液亏少,故大便结燥。然结燥之病不一,有热燥、有风燥、有阳结、有阴结。

又有年老气虚,津液不足而结燥者。……大抵治病必究其源,不可一概用巴豆、牵之类下之,损伤津液,燥结愈甚。

”《丹溪心法·燥结》:“燥结血少不能润泽,理宜养阴。”治法上“如妄以峻利药逐之,则津液走,气血耗,虽暂通而即秘矣。”《景岳全书·秘结》谓大便秘结“立名太烦,……不知此证之当辨者惟二,则曰阴结、阳结而尽之矣。盖邪结者邪有余,宜攻宜泻者也;阴结者,正不足,宜补宜液者也……有火者便是阳结,无火者便是阴结。”其它如《证治要诀·大便秘》、《医学正传·秘结论》、《医学入门·大便燥结》、《石室秘录·大便秘结》亦提出许多见解和治法,并指出虫积、七情、疾滞、药石毒、脏寒、肺燥、房劳过度、产后失血等等皆可导致大便秘结。

综上,大便秘结的病因病机无外肠胃积热,气机郁滞,或气血津液亏虚,阴寒凝滞四个方面。

主要在于肺、脾、肾三脏。肺与大肠相表里,肺热肺燥可移于大肠;脾主运化,脾虚运化失常,糟粕内停;肾主五液,司二便,肾精亏耗则肠道干涩,肾阳不足,命门火衰则阴寒凝结,传导失司。

大便秘结,多数可在左下腹扪及条索状包块,少数病便秘日久,腹部可多处扪及大小不等的包块,均为粪块所致,通下之后即消失或减少,此与癥积之包块下后犹存不同,可与之相别。大便秘结之辨证,临床常先辨清虚实寒热。

实秘常见的证型有热秘,便结之外,尚见小便短赤,面红心烦,或有身热,口干口臭,腹胀或痛,舌红苔黄燥,脉滑数。多因肠胃积热所致,治宜清热润肠。

常用麻子仁丸、凉膈散、四顺清凉饮、小承气汤、芦荟丸等,随症选用;气秘尚兼见嗳气时作,胁腹痞闷胀痛,舌苔薄腻,脉弦。多因情志不和气机郁滞而致,治宜顺气导滞。

常用六磨汤随症加味,或苏子降气汤、七宣丸、橘杏丸等。虚秘可分为气虚便秘,常兼见短气,面白神疲,肢倦懒言,临厕努力,难于排出,挣则汗出,便后乏力。

舌淡嫩、苔白、脉弱。多因肺脾气虚,运化失职,大肠传导无力所致,治宜补气健脾。常用黄芪汤、大补元煎等方;血虚便秘则兼见面色淡白无华,心悸健忘,头晕目眩,唇舌淡白,脉细。多因血虚肠失润燥所致,治宜养血润燥。

方选润肠丸,随症加减化裁;阴虚便秘则兼见形体消瘦,或见颧红,眩晕耳鸣,心悸怔忡,腰膝酸软,舌红少苔,脉细数。为阴虚液枯、肠失滋润而干燥,治宜滋阴润肠。方用六味地黄汤加味,或用益胃汤、增液汤。

冷秘可见大便干或不干,排出困难,小便清长,面色青白,手足不温,喜热怕冷,腹中冷痛,或腰脊冷重,舌淡,苔白,脉沉迟。

为肾阳虚弱,阴寒凝滞,命火不足。治宜温润通便。

选用济川煎、半硫丸、附桂八味丸、四神丸、理中丸加味等。大便秘结一证。临床施治宜辨证准确,用药有度,切不可滥用攻下,戳伤正气,变生它证。除去内服,还可用前面提到的蜜煎导、猪胆汁等从肛门塞入导泻,亦可冲服生大黄、番泻叶、蜂蜜等缓泻润导,亦可针刺艾灸。见实秘、虚秘、风秘、痰秘等各条。

上一篇:大便难 下一篇:中医辞海上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