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贝母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297页(4222字)
中药名。
出《滇南本草》。为百合科植物卷叶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乌花贝母Fritillaria cirrhosa D.Don var.ecirrhosa Franch.或棱砂贝母Fritillaria delavayi Franch等的鳞茎。川贝母,又名:虻、黄虻、、空草、药实等。①卷叶贝母,多年生草本,高15~55厘米。
鳞茎圆锥形或近球形直径5~12毫米。茎直立,绿色或微带褐紫色,具细小灰色斑点。
叶片着生在茎上部1/3或1/5的部分,通常下端对生,上端3叶轮生,少为互生;叶片线形,长5~12厘米,宽2~10毫米,先端卷曲呈卷须状。花单生于茎顶,少有两朵,下垂,钟状;花被6片,菱状椭圆形,长2.5~3厘米,外轮3片较狭,先端钝圆或稍尖,黄绿色,具紫色方块纹及脉纹,雄蕊6,长1~1.5厘米;子房3室,花柱较粗,柱头3歧而外反。
蒴果六角矩形,长7~20毫米,径达12毫米。种子薄而扁平,半圆形,黄色。花期6月。果熟期8月。
生于高山草地或湿润的灌木丛中。分布四川、西藏、云南、甘肃、青海等地。②乌花贝母形态与卷叶贝母相似,惟本种鳞茎圆锥形,直径6~8毫米。叶下部的常对生,上部的互生或近对生,线形或线状披针形,长4~5.5厘米,宽3~5毫米,先端不卷曲。
花被片长2~2.5厘米,外轮长椭圆形,内轮矩状倒卵形,外面浓紫色,内面黄绿色并带不规则的紫色斑点及脉纹;花丝密被短毛。生于高山阳光充足的草坡上。分布四川和青海的交界处。③棱砂贝母,又名雪山贝。
多年生草本,高25~40厘米。鳞茎圆锥形,径1.5~2厘米,鳞叶6~10片。茎绿褐色。叶互生,少有对生,无柄,基部稍抱茎,绿褐色或紫褐色;叶片长卵圆形,长4厘米左右,宽5~20毫米,先端不卷曲,上方叶窄小,顶生叶披针形。
花单生于茎顶;花被长卵形,长3~4厘米,黄绿色,并有深色的平行脉纹及紫褐色的斑点,基部中央具长6毫米、宽2毫米的腺穴;雄蕊6,花丝无毛。蒴果长16毫米。种子呈椭圆形,具翅,大小约2~3毫米。花期5月。
果期7月。生于高寒地带。
分布云南、四川、西藏等地。夏、秋两季,或积雪融化时采挖;栽培者多于下种三年后秋季苗枯萎时采挖。
采后除去泥土及须根,晒干或微火烘干。川贝母的商品主要有松贝、青贝、炉贝3类。
松贝、青贝的原植物为卷叶贝母、乌花贝母;炉贝的原植物为棱砂贝母。①松贝:干燥鳞茎,全体呈圆锥形,顶端尖或微尖,直径4~12毫米,颗粒最小者称“珍珠贝”。
表面白色或淡黄色,外围为2瓣鳞叶,1瓣大,略呈马蹄形,1瓣小,略呈披针形,相对抱合,其内包有小鳞叶数板。底部中央,有一细小而坚硬的鳞茎盘,其下残留少数须根痕。不论颗粒大小,均能端正起立,顶端均不开裂。质硬而脆,富粉性,断面白色,呈颗粒状。气微弱,味微苦。以质坚实、颗粒均匀整齐、顶端不开裂、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四川(阿坝藏族自治州),为川贝中之最优品。②青贝:干燥鳞茎,呈扁球形或略呈圆锥形,颗粒多歪曲,高5~10毫米,直径1~1.6厘米。
外表色白微黄,顶端开裂,平或略尖,外层2鳞叶大小几乎相等,基部常残留须根。断面粉白色,颗粒性,富粉性而坚实。气无,味淡。以粒小均匀、色洁白,粉性足者为佳。
主产青海、四川和云南交界处,品质亦优。③炉贝:干燥鳞茎,呈长圆锥形如马齿,顶端尖,高1~2厘米,直径约1~1.5厘米。
外表白色或黄白色而有深黄色斑点,形成虎纹,习称“虎皮贝”。
外层2鳞叶大小相等,顶端开裂,基部较尖或圆。
断面均显粉白色,粉质而较坚。气微弱,味淡。
以质坚实、色白者为佳。生产四川(昌都)、云南(德钦、大理),品质次于松贝、青贝。
此外,尚有下列几种,亦作川贝母使用:①岷贝 为植物甘肃贝母Fritillaria przewal skii Maxim的干燥鳞茎。
鳞茎圆锥形。叶生于下部的对生,披针形至线形,长5~9厘米,宽5~10毫米,先端钝;上部的叶互生,对生,或3叶轮生,多成线形,先端不弯曲。花钟形,下垂,花被片长3~4.5厘米,黄色,有淡紫色小斑点,花丝具乳头状突起。
主产甘肃。药材性状似青贝,但色泽较白。②平贝 为植物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的干燥鳞茎。鳞茎圆而扁平。
下部叶轮生,上部叶对生或互生,线形,长9~12厘米,宽2~6毫米,先端渐尖,呈卷须状。花单生叶腋,狭钟形,下垂,花被片长2~3厘米,紫黄色,具多数黄色斑痕。
药材圆而扁平,高5~8毫米,直径1~2厘米。表面类白色或微棕黄色,外层2鳞片较厚,大小相似,互相合抱,顶端常开裂。断面颗粒性,粉质,坚实。气微酸,味苦。主产黑龙江、吉林、辽宁等地。③生贝 为植物伊贝母Fritillaria pallidiflora Schreb.(又名:西贝母)的干燥鳞茎。
伊贝母鳞茎卵圆形。叶互生或对生,无柄,下部叶广披针形至椭圆形,长4~11厘米,宽22~30毫米,顶叶轮生,线形至披针形,先端不呈卷须状,顶生,钟形,长3~4.5厘米,宽2~2.5厘米,花被片黄色或白绿色,内面有不明显暗色斑点。
药材扁圆球形或类扁圆锥形,大小及形态极不整齐,高1~2厘米,直径1.5~2.5厘米。表面黄白色,有深黄色斑点,顶端尖或平,开裂或不开裂,基部扁平而凹入,外层鳞片有的似浙贝母而较薄,内表面棕黄色。
质轻而疏松,折断面颗粒性,微带灰质。气微弱,味微苦或带咸。以坚实而有粉性、不带咸味者为佳。主产新疆。
④北贝 为植物一轮贝母Fritillaria maximowiczii Freyn的干燥鳞茎。一轮贝母鳞茎扁球形,直径在1厘米以下。叶4~5片轮生于茎上状。花单生或2~5朵成束部(仅1轮,偶有2轮),其余的叶对生或互生,叶片先端不卷曲。
花单生,暗紫色,上面有黄色斑点。产华北、东北。
拣去杂质,用水稍泡,捞出,闷润,剥去心,晒干。味苦甘,性凉。入肺经。润肺散结,止嗽化痰。
治虚劳咳嗽,吐痰咯血,心胸郁结,肺痿,肺痈,瘿瘤,瘰疬,喉痹,乳痈。《神农本草经》:“主伤寒烦热,淋沥邪气,疝瘕,喉痹,乳难,金疮风痉。”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脾胃虚寒及有湿痰者不宜用。①治百日咳:川贝母15克,黄郁金、葶苈子、桑白皮、白前、马兜铃各1.5克。
共轧为极细末,备用。1.5~3岁,每次0.6克;4~7岁,每次1.5克;8~10岁,每次2.1克,均1日3次,温水调冲,小儿酌加白糖或蜜糖亦可(《江西中医》(2):36,1965)。②治吐血衄血,或发或止,皆心脏积热所致:贝母30克(炮令黄)。捣细罗为散,不计时候,以温浆调下6克。
③治小儿鹅口,满口白烂:贝母去心为末,1.5克,水1.5克,蜜少许,煎3沸,缴净抹之,日4、5度(②③出《圣惠方》)。④治忧郁不伸,胸膈不宽:贝母去心,姜汁炒研,姜汁面糊丸,每次70丸(《集效方》)。
⑤化痰降气,止咳解郁,消食除胀:贝母(去心)30克,姜制厚朴15克。蜜丸梧子大,每白汤下50丸(《卫生杂兴》)。
⑥治喉痹肿胀:贝母,山豆根、桔梗、甘草、荆芥、薄荷,煎汤服(《本草切要》)。⑦治乳痈初发:贝母为末,每服6克,温酒调下,即以两手覆按于桌上,垂乳良久乃通(《仁斋直指方》)。
⑧治冷泪目昏:贝母1枚,胡椒7粒,为末点之(《儒门事亲》)。早年报道从Fritillaria roylei Hook的鳞茎中得到的川贝母碱(Fritimine,C38H62N2O3,熔点167℃)。
其它亦有一些关于F.roylei的报道,但实际用的是浙贝母。商品川贝母中的青贝(产于云南丽江一带)含青贝碱(Chinpeimine,C27H43NO2,熔点247~248℃);白炉贝(产于四川道孚一带)含白炉贝碱(Beilupeimine,C27H42NO3,熔点155~157℃);黄炉贝(产于四川道孚一带)含炉贝碱(Fritiminine,C26H29NO2,熔点258~260℃)。白松贝和黄松贝(产于四川松潘一带)含松贝碱甲(Sonpeimine,C27H43NO4,熔点256~258℃)和松贝碱乙(C27H45NO2,熔点256℃)。这些贝母碱的性质与西贝母碱很象,可能都是同类化合物。产于川西打箭炉的炉贝含有炉贝碱。西(伊)贝母的鳞茎含西贝母碱。
干药可产西贝母碱0.12%~0.2%,是国产各种贝母中已知生物碱含量最高者。产于德国的F.imperialis的鳞茎所含的Imperialine证明即西贝母碱,与去氢浙贝母碱的结构极为相似。
从甘肃岷县产的岷贝母中还分离得另二种生物碱:岷贝碱甲(Minpeimine,C27H43NO2,熔点210~212℃)和岷贝碱乙(Minpeimiree,熔点215~216℃)含量甚少。
在同属植物的鳞茎中还含有其他留体生物碱:F.camtschatcensis含龙葵胺;F.raddeana含雷蒂宁碱;F.sewerzowi的鳞茎和地上部分含考瑟文宁碱、考瑟蔚灵碱、考辛碱、考瑟蔚宁碱、考瑟蔚胺碱等。
①川贝母碱静脉注射对麻醉猫产生持久的血压下降,伴以短时呼吸抑制,能增强豚鼠离体子宫收缩,抑制离体兔肠,并无扩大瞳孔的作用。对小鼠的最小致死量为40毫克/公斤,死前有痉挛,还引起家兔血糖升高。
②西贝母碱对麻醉狗有降压作用,主要由于外周血管扩张,对心电图无明显影响。对离体豚鼠回肠、兔十二指肠、大鼠子宫及整体狗小肠均有明显松弛作用,解痉作用类似罂粟碱。
乌花贝母 1.植物全形 2.花 3.果实
棱砂贝母 1.植物全形 2.花 3.果实
川贝药材 1.珍珠贝 2.松贝 3.青贝 4.炉贝
甘肃贝母 1.植物全形 2.花
平贝母 1~2.植物全形 3.花解剖
平贝母药材
伊贝母 1.植株中上部 2.鳞茎
生贝药材
-轮贝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