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川楝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308页(1688字)

中药名。

见《本经正》。别名:楝实(《神农本草经》),练习(《本草经集注》),金铃子、仁枣(侯宁及《药谱》),苦楝子(《本草图经》),为楝科植物川楝Melia toosendan Sieb.et Zucc.的果实。乔木,高达10余米。树皮灰褐色,小枝灰黄色。

2回单数羽状复叶,互生,总叶柄长5~12厘米,羽片4~5对,各对间距离疏远;小叶2~5对,卵形或窄卵形,长4~7厘米,宽2~3.5厘米,先端渐尖或长渐尖,基部 川楝子药材圆形,常不对称,全缘或有疏锯齿。圆锥状聚伞花序,腋生,密生短毛及星状毛;总花梗长达10厘米,花淡紫色,直径6~8毫米,萼5~6片,灰绿色;花瓣5~6枚,狭长倒披针形,雄蕊2倍于花瓣数,花丝连合成管状;子房瓶状,6~8室,偶或5室。

核果长圆形或近圆形,黄色或栗棕色。种子扁平长椭圆形,黑色,长约1厘米,花期3~4月,果期9~11月。

生于疏林中潮湿处。

分布四川、湖北、湖南、河南、贵州及甘肃南部等地。本植物的根皮或树皮(苦楝皮)叶(楝叶)、花(楝花)亦供药用。秋冬果实成熟时采收,晒干。

干燥果实呈球形或椭圆形,长径1.7~3厘米,短径1.7~2.3厘米。表面黄色或棕黄色,微具光泽,具深棕色或黄棕色圆点,微有凹陷或皱缩。一端凹陷,有果柄脱落痕迹,另一端较平,有一棕色点状蒂痕。果皮革质,与果肉间常有空隙。果肉厚,浅黄色,质松软。果核球状或卵圆状,两端平截,土黄色,表面具6~8条纵棱,内分6~8室,含黑紫色扁棱形种子6~8枚,种仁乳白色,有油性。气特异,味酸而苦。以表面金黄色,肉质白色,厚而松软者为佳。

主产四川、湖北、贵州、河南等地。

陕西、安徽、江苏、山东、湖北等地,有时以同属植物苦楝Melia azedarach L.的果实,作本品使用。川楝子:拣去杂质,洗净,烘干,轧碎或劈成两半。炒川楝子:将轧碎去核的川楝肉,用麸皮拌炒至深黄色为度,取出放凉。

味苦、性寒、有毒。入肝、胃、小肠经。除湿热,清肝火,止痛,杀虫。治热厥心痛,胁痛,疝痛,虫积腹痛。《神农本草经》:“主温疾,伤寒大热烦狂,杀浊疥疡,利小便水道。”内服:煎汤,4.5~9克,或入丸、散。

外用:研末调敷。脾胃虚寒者忌服。

①治脏毒下血:苦楝子炒令黄。

为末,蜜丸。米饮下10~20丸(《经验方》)。②治肾消膏淋,病在下焦:苦楝子、茴香等分。

为末,每温酒服3克。③治耳有恶疮:楝子,捣,以绵裹塞耳内(上2方出《太平圣惠方》)。④治小儿五疳:川楝子肉,川芎等分。为末,胆汁丸。米饮下(《摘元方》)。现代临床用之:①治疗急性乳腺炎。

将苦楝子连皮和仁,捣碎晒干,炒微黄,研细末。每次以苦楝子末9克,红糖60克,用黄酒或开水100~200毫升冲服,每日1~2次,连服3~5次。②治疗头癣。苦楝子烤黄研成细末,用熟猪油或凡士林调成油膏(50%)。先将患者头发剃光或剪短,用清水洗净疮痂,再以5%~10%明矾水洗1遍,擦干,涂油膏(约2~3毫米厚)每日1次,连续10天为一疗程,一般2~3个疗程可愈。含川楝素(Toosendanin),为驱除蛔虫的有效成分。

同属植物苦楝有毒,曾有小孩食入而中毒致死的报告。中毒症状为恶心、呕吐、下泻、呼吸困难及心悸等。

犬服后很快引起呕吐,故不易中毒;而猪则最敏感,服200克半小时即中毒,2~3小时即可死亡;主要症状为中枢抑制,昏迷,解剖时除见有胃、小肠的炎症及扩张外,尚有肝、肾组织充血,脂肪变性,肺中有多量血液,显着紫绀等。成熟核果的毒性轻未成熟核果为大。毒性成分可能为毒性蛋白。果实对金黄色葡萄球菌有抑菌作用,对大肠杆菌,胚中培养之病毒皆无效。

苦楝子的毒性甚于根皮。因误食苦楝子果肉中毒的病例,文献中曾有报道。

误食10~70粒不等,中毒症状可在服后4~8小时出现:急性中毒性肝炎,呼吸困难,四肢麻木,阵发性抽搐,血压升高等;病情严重者可致死亡。

川楝 1.花枝 2.合生的花丝及着生于顶端的花药 3.花 4.果实

上一篇:川楝丸 下一篇:中医辞海上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