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小儿积聚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333页(1213字)

儿科病证名。

指小儿胁下腹内,结聚痞块,或感胀满,或觉疼痛的病证。其中结块明显,固定不移,痛有常处的称为“积”;痞块隐约,聚散无常,痛无定处的称为“聚”。

但两证可相互转化,难于绝然分开,故前人通称为“积聚。”小儿胁腹部位痞块的疾患,除了有积聚的名称外,还有癥瘕、痃、癖等记载,但《证治准绳·幼科》说:“按癥、瘕、痃、癖四证,大同小异,治法亦无大分别,似不必琐琐作名亦可也。”,因此,后世医家把癥瘕、痃、癖归入积聚证候篇,不再另立名目。本病的发生,有外感寒邪,乳食失节、诸虫壅聚,久疟痞结和暴受惊恐等因素,以致脏腑失调,气机阻滞,血行不畅,痰食蕴蓄,瘀血内结而渐成积聚痃癖诸证。

若黄疸之后,湿热未清,气机壅滞,血行不畅,瘀阻脉络,亦可渐成积聚。小儿积聚的病变较为复杂,若因小儿外感寒邪或过食生冷,脏腑之阳气不伸所致寒凝气聚型,则可见腹部气聚成块,走窜疼痛,时聚时散,或脘满呕恶,或肠鸣便闭,苔白脉弦。

治宜理气散寒,温通消聚,可选用木香顺气散加减。若属感染诸虫,内壅肠道所致的虫类结聚型,则可见脐周腹痛,或右上腹痛,痛时腹中局部隆起,按之条状,时聚时散,或见呕吐清涎,或见吐下虫体,食欲异常,面色萎黄,舌苔白腻或黄腻,治宜驱虫消聚,理气散结,可选使君子散合追虫丸加减。若由于饮食失节,积滞伤脾,运化失调所致的痰食壅结型则可见积块结于脘腹或两侧胁下,质地柔软,固定不移,按之疼痛,面色枯黄,胸脘满闷,时见泛恶,食欲不振,大便溏薄,午后发热,舌苔腻,脉弦涩,治宜消食逐痰,理气散结,或佐以活血化瘀,方用消癖丸,若邪郁化火,午后潮热,口渴饮冷,肚大青筋,积块较为坚硬者可用千金消癖丸,外贴红花膏以消热除蒸,散瘀消积。若正气虚弱,面白神疲者,可以六君子汤送服消癖丸。

若因久病不愈,病邪日深,气血凝滞,脉络阻滞,瘀血日甚所致的瘀血阻络型则可见胁下或腹中积块继续增大,质硬疼痛,固定不移,面色晦暗,肌肤日渐消瘦,或时有寒热,体倦乏力,食欲不振,舌色紫暗,脉弦涩,治宜活血化瘀,通络消积,可选用膈下逐瘀汤,或用大黄虫丸更能发挥活血逐瘀、通络散结之效。若积久不消,脾胃日虚而形成积久成疳则可见胁下癖结,面色萎黄晦暗,急躁易怒,肌肉消瘦,皮肤松弛,头发焦枯成穗,腹大青筋,大便腥臭,唇红口渴,低热或潮热,舌红苔少,脉沉细,治以扶正化积、除蒸消疳,可选用集圣丸,若病程过久,体质虚弱者,可用万氏肥儿丸与集圣丸间服消补结合。

此外,《验方新编·痞积》中载消痞膏消积年恶痞,密陀僧180克,阿魏15克,羌活、水红花子各30克,穿山甲9克,香油750克,火候照常熬膏法,膏成时下麝香3克,用布照痞大小摊贴,内用水红花子(研末)9克,烧酒1000克泡之,按儿大小,及忍受情况,少少与服,痞消乃止。现代文献报道,祖国医学所论述的小儿积聚,主要包括了现代医学所称的肝脾肿大和腹部肿块,也包括部分肠痉挛和肠梗阻等疾患。

上一篇:小儿积证 下一篇:中医辞海上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