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五软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503页(1134字)

儿科病证名。

①指头项软、口软、手软、足软和肌肉痿弱无力的病证,为小儿时期生长发育障碍的疾患,多见于6岁以内的小儿。在宋以前的医籍中,没有五软的病名,而有关五软的证候多见于胎弱、胎怯或迟证疾病中混同论述。

“五软”的病名始出现于《活幼心书》中,指出:“头、颈、手、足、身软,是名五软。

”而与胎弱、胎怯分开论述,但五软的内容却在后世文献中不尽相同,《婴童百问》说:“五软者,谓头软、项软、手软、脚软、肌肉软是也。……又有口软则虚舌出。”而《医宗金鉴·幼科杂病心法要诀》则曰:“五软者,谓头项软、手软、足软、口软、肌肉软也。”而《幼幼集成》则又说:“五软者,头项软、身体软、口软、肌肉软、手足软”。但其论述总不离头、项、手、足、口、身体、肌肉等部分痿弱无力的表现。本病如能早期发现及时调理,预后多属良好,但如病情较重,或治疗不当者,亦可致预后不良,终成痼疾。本病的发生,主要由于父母体质素虚,精血不足,或母孕期中,疾病缠绵,以致胎元失养,使胎儿先天禀赋不足,出生后肝肾亏损,气血虚衰,而成为五软之证;亦有因护理不当,或因乳食失调,或久患疾病,以致脾胃虚弱,营养不足,气血亏损,而成为五软之证者。此外,亦有因感受六淫之邪,罹患伤寒、惊风、吐泻等病之后,病邪损耗气血津液,灼伤肝肾筋脉,以致肌肉萎缩,筋脉不用,而成五软之证者。《证治准绳·幼科》指出:“此或伤寒或吐或泻,乘虚邪毒,透入肝脉,热邪所侵,足致令筋软长或手足软而不解举,或项颈软而不解举者。”因而本病的发生,与肝肾亏损,脾胃虚弱有密切关系,治疗亦以培补脾肾、益气养血为主,若属肝脾亏损则可见生长发育迟缓,精神呆滞,智力迟钝,天柱骨无力,头项倾斜,不能抬举,手足筋骨软弱,不能握举,站立,舌淡苔白,脉细弱。治宜补益肝肾,填补精髓,可用补肾地黄丸加补骨脂、肉苁蓉、菟丝子、枸杞子、杜仲填补精髓;若兼气血俱虚者,可加人参、白术、黄芪、当归、首乌补益气血。若为脾胃虚弱型则可见面色萎黄,精神倦怠,少气懒言,肌肉消瘦,皮肤松弛,四肢痿弱,手不能举,足不能立,口唇软薄,咀嚼乏力,涎出不禁,舌常舒出,食欲减退,大便稀溏,舌淡,脉细弱。

治宜益气补脾,填精补血,方用补中益气汤合调元散加减,若脾肾俱虚,可用补天大造丸与补肾地黄丸交替服用。

注意本病的预防很重要,若体质虚弱的孕妇,应注意补给营养丰富的食物,或定期服补中益气的药物,如香砂六君子汤等,孕妇不宜妄服攻伐太过的药物,以免损伤胎元,婴儿出生后,应以母乳哺育为主,乳不足者,可适当加用其它富有营养的辅助食物如奶、代乳粉等,保证婴儿营养。②五软也有的指胎怯,《活幼心书》说:“五软证名曰胎怯,良由父精不足,母血素衰而得。”见胎怯条。

上一篇:五转七 下一篇:五虎汤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