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五硬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517页(1080字)

儿科病证名。

指头项、胸腹、手、足和肌肉僵硬,曲伸不利的一种病证。见《婴童百问》中:“五硬则仰头取气,难于动摇;气壅疼痛,连胸膈间,脚手心如冰冷而硬;……肚大青筋;急而不宽……”即指头颈硬、胸膈硬、手硬、脚硬和心腹硬。

后世《保婴撮要》、《古今医统》、《证治准绳·幼科》亦按上文内容分类称为五硬。《幼幼集成》进行了较具体的描述:“五硬者,手硬、脚硬、腰硬、肉硬、颈硬也。”但亦提出:“气壅疼痛,连于胸膈……若肚筋青急,乃木乘土位。”所以其五硬亦包括了胸腹硬和心腹硬的证候。

《幼科铁镜》则指五硬为肝受风邪,头颈手足强直的病证。与上述五硬并不相同,应当注意。

本病指因小儿禀赋不足,为风寒所袭,寒邪凝固,阳气不得宜通,气血不营,四肢、筋脉、肌肉失于温养以致出现头项,胸腹、手、足和肌肉僵硬,曲伸不利的病证,不同于《幼科铁镜》中所指肝受风邪,头颈手足强直的病证。

此外,若调护失宣,脾阳虚弱,肢体失于温养,亦可导至五硬之证。

本病临床表现有虚实之分,实证为寒邪凝固,证可见肌肤、面色白或青紫,全身欠温,肌肉硬实,或按之稍陷,头项强硬,仰头取气,难于动摇,或见胸膈气壅疼痛,呼吸不利;手足冰冷而硬,不能屈伸;或见心腹硬实,气息微弱,吸吮乏力,不能俯仰;舌淡或暗红,苔白腻,脉微细,指纹紫暗,治宜祛风散寒,温阳通络,加以行气活血,可用小续命汤;若见胸膈痛,呼吸不畅者,可用乌药顺气散调畅气机,均可加当归、赤芍、川芎、丹参等行气活血药。虚证为脾阳虚弱型,可见面色萎黄,神疲乏力,语言微弱,全身欠温,肌肉硬结,按之凹陷;手足冰凉而硬,屈伸不灵;或腹胀满,大便溏薄,食减纳呆,舌淡苔白,脉象微弱,脾虚夹积滞者,可见腹部胀实,青筋浮露。

治宜温补脾阳,益气通络,可用六君子汤加炮姜,肉桂、附子、黄芪。若脾虚夹积,腹部胀实,青筋显露者,可加三棱、莪术、郁金,丹参等理气活血化积之品。若属气血双亏者可用十全大补汤加鹿角胶、破故纸、首乌、血藤。可用生葱、生姜、淡豆豉各30克,研绒混合,酒炒,垫敷于四肢硬结处,或用当归、红花、川芎、赤芍、透骨草各15克,丁香9克,川乌、草乌各7.5克,肉桂6克,乳香、没药各7.5克研末,加毛脂100克,凡士林900克拌匀,用时将油膏均匀地涂在纱布上(涂药时将纱布放在热水袋上加温),然后将硬肿区包扎,每日换药1次。要在平日里加强婴儿的护理,谨避风寒的侵袭,尤其是禀赋不足或寒冬出生的婴儿更应注意保暖。对病儿要及时治疗,注意卫生,经常进行病位按摩,以疏通气血,舒筋活络,注意增加营养,多晒太阳,促进疾病康复。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