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梅丸
书籍:中医辞海上册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686页(453字)
方名。
①《伤寒论》方。乌梅300枚,细辛、附子(炮,去皮)、桂枝(去皮)、人参、黄柏各6两,干姜10两,黄连16两,当归、川椒(炒出汗)各4两。
先将乌梅醋浸一日,去核,蒸熟捣烂,余药为末,和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10~20丸,日3次。功能温脏,补虚,安蛔。
治蛔厥,烦闷呕吐,甚则吐蛔,时发时止,得食即呕,手足厥冷,腹痛时作,及久痢不止,属寒热错杂者;近代亦用于胆道蛔虫症。②《太平圣惠方》卷52方。乌梅肉(炒)、桂心、甘草(炙)、人参、升麻、肉苁蓉(酒浸一夜,刮去皱,炙令干)各1两,常山、鳖甲(酥炙)、虎头骨(酥炙)各2两,附子(炮)、桃仁(汤浸,去皮存仁,麸炒微黄)各0.5两,麝香1分,豆豉(炒)1合。为细末,炼蜜为丸,梧桐子大,每服20~30丸,食前粥饮送下。治肾症,腰背痛,手足寒,食少无力。
③《杂病源流犀烛·六淫门》卷17方。
乌梅3两。烧存性,醋煮米糊为丸,每服20丸,空腹米饮送下,日3次。
治大肠素虚挟风,又饮酒过度挟热,下痢脓血,且痛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