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骨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875页(1614字)
中药名。
出《神农本草经》。为古代哺乳动物如象类、犀牛类、三趾马等的骨胳化石。挖出后,除去泥土及杂质。五花龙骨质酥脆,出土后,露置空气中极易破碎,常用毛边纸粘贴。
①五花龙骨:又名花龙骨、青化龙骨,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全体淡黄白色,夹有蓝灰色及红棕色的花纹,深浅粗细不一,表面平滑,时有小裂隙。
断面多粗糙,质硬而脆,易片片剥落而散碎。吸湿性强,以舌舐之有吸力。
无臭、无味。
以质脆、分层、有五色花纹、吸湿力强者为佳。
②龙骨:又名白龙骨,为不规则的块状,大小不一。表面白色、灰白色或黄白色,较光滑,有的具纹理与裂隙,或具棕色条纹和斑点。
质硬,断面不平坦,色白,细腻如粉质。吸湿力亦强。
无臭,无味。
以质硬、色白、吸湿力强者为佳。
但一般以五花龙骨为优。产河南、河北、山西、陕西、山东、内蒙古、湖北、四川、云南、广西、青海等地。龙骨:刷净泥土,打碎。煅龙骨:取刷净的龙骨,在无烟的炉火上或坩埚内煅红透,取出放凉,碾碎。
味甘、涩,性平。入心、肝、肾、大肠经。
功能镇惊安神,敛汗固精,止血涩肠,生肌敛疮。治惊痫癫狂,怔忡健忘,失眠多梦,自汗盗汗,遗精淋浊,吐衄便血,崩漏带下,泻痢脱肛,溃疡久不收口,肠痈内疽。
《神农本草经》:“主咳逆,泄痢脓血,女子漏下,癥瘕坚结,小儿热气惊痫。”内服:煎汤,9~1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有湿热、实邪者忌服。①治大人、小儿一切癫狂,惊搐,风痫,神志不宁:龙骨30克(火煅,研极细末),犀角、丹砂、琥珀、天竺黄各15克(俱研极细末),钩藤、怀生地、茯苓各45克(俱微炒燥,为极细末),苏合香9克,牛黄6克(俱用酒溶化)。共10味,总和一处,用胆星24克,研细末,竹沥1碗,打糊为丸,如梧桐子大。
大人服10丸,小儿服2~3丸,俱用生姜汤调灌(《方脉正宗》)。②治好忘:龙骨、虎骨、远志各等分。
三味,治下筛。食后服方寸匕,日2次(《千金方》)。
③治产后虚汗不止:龙骨30克,麻黄根30克。上药,捣细罗为散。
不计时候,以粥饮调下6克(《太平圣惠方》)。④治遗尿淋沥:白龙骨、桑螵蛸等分。为末。每盐汤服6克。⑤治失精、暂睡即泄:白龙骨4分,韭子5合。上物为散子。空心,酒调方寸匕服。⑥治鼻衄出血多,眩冒欲死:龙骨研细,吹入鼻耳中。
凡衄者均可用(上3方出《梅师集验方》)。
⑦治劳心梦泄:龙骨、远志等分。为末,炼蜜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30丸,莲子汤下(《活人心统》)。
⑧治心虚盗汗:龙骨15克(火煅),茯苓30克,人参18克,莲肉90克(俱微炒)。共研为末,麦门冬(去心)120克,酒煮,捣烂成膏为丸梧桐子大。每早晚各服9克,白汤下(《方脉正宗》)。⑨治妇人无故尿血:龙骨150克。
治下筛。酒服方寸匕,空腹服,日3次(《千金要方》)。⑩治泄泻不止:白龙骨、白石脂等分。为末,水丸梧桐子大。
紫苏、木瓜汤下,量大人小儿用(《全幼心鉴》)。⑾治久痢休息不止者:龙骨120克。打碎,水5升,煮取2.5升。分5服,冷饮。
仍以米饮和丸。每服10丸《肘后备急方》。
⑿治两耳湿烂,久不收敛:龙骨、赤石脂(俱火煅)、海螵蛸(水煮过)各9克。共研细末。
先用棉纸条拭干脓水,后吹药末(《本草汇言》)。⒀治阴囊湿痒:龙骨、牡蛎粉扑之(《医宗三法》)。
⒁治小儿脐疮久不差:龙骨煅。细研为末。敷之(《太平圣惠方》)。现代报道用之治疗:①汤火伤:龙骨、生石膏、大黄、儿茶各等分。共研极细末,冷茶水调稀糊状。敷患处,敷后用纱布盖好(面部可不盖),每隔1日换药1次。
②淋巴结结核:煅龙骨、煅石膏、滑石各等量。共研末。将已炼好的猪油溶化,投入药末,搅拌成糊状,贮存备用。先将病灶清除干净,再用上药膏制成的油纱布条填塞创面。每日换药1次。开始时脓汁增多,一般3~4天后创面干净。连续应用1~2周。本方适用于结核干酪化者,或结核破溃者。
龙骨主要成分为碳酸钙,磷酸钙、尚含铁、钠、钾、氯、硫酸根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