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白芥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977页(764字)

中药名。

出《唐本草》。别名:辣菜子。

为十字花科植物白芥Brassica alba(L.)Boiss.的种子。

夏未、秋初果实成熟时割取全株,晒干后,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种子呈圆球形,直径1.1~2.0~2.5毫米,较黄芥子为大。表面类白色至淡黄色,光滑。

在扩大镜下观察,可见细微的网纹及一暗色小点状的种脐。种皮脆薄易压碎,剥去后有薄膜状的胚乳粘着于种皮内表面。

胚黄白色,油质,2子叶相叠,并于中脉处折起呈鞍状,胚根亦折转而藏于其间。气无,味先觉油样而后微酸,继感辛辣。

以个大、饱满、色白、纯净者为佳。主产安徽、河南、山东、四川、河北、陕西、山西等地。

以安徽、河南产量为大。炒白芥子:原药簸尽杂质,炒至深黄色,微有香气即得。

味辛,性温。

入肺、胃经。利气豁痰,温中散寒,通络止痛。治痰饮咳喘、胸胁胀满疼痛、反胃呕吐、中风不语、肢体痹痛麻木、脚气、阴疽、肿毒、跌打肿痛。

内服:煎汤,3~9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肺虚咳嗽、阴虚火旺者忌服。①治风湿涎痰,结成痞块:外用白芥子为末,醋调敷患上。内用白芥子为末,神曲打糊丸梧子大。每服9克,清晨参枣汤下(《方脉正宗》)。

②治反胃,吐食上气,及羸弱不欲动:白芥子,晒干,为末,酒服方寸匕(《普济方》)。③治肿毒初起:白芥子末醋调涂之(《濒湖集验方》)。④治小儿乳癖:白芥子研末水调,摊膏贴之,以平为期。现代临床用之治疗:①慢性气管炎:用10%或20%的白芥子注射液行穴位注射。每次选2~3穴,每穴注射0.5~1毫升,每日1次,7~10天为1疗程。取穴:喘息型以膻中、定喘、肺俞、天突为主,单纯型以天突、中腑、肺俞为主,交替应用。

②膝部肿痛:取白芥子(或黑色芥菜子)60克研末,用烧酒或黄酒调成糊状,包敷患处,干了就换,以局部发泡为度。

上一篇:白芥 下一篇:白苏子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