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1177页(1905字)
中药名。
见《唐本草》。别名:牡桂、紫桂、大桂。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干皮及枝皮。常绿乔木,高12~17米。树皮灰褐色,芳香,幼枝略呈四棱形。叶互生,革质;长椭圆形至近披针形,长8~17厘米,宽3.5~6厘米,先端尖,基部钝,全缘,上面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绿色,被细柔毛;具离基可出脉,于下面明显隆起,细脉横向平行;叶柄粗壮,长1~2厘米。圆锥花序腋生或近顶生,长10~19厘米,被短柔毛;花小,直径约3厘米;花梗长约5毫米;花被管长约2毫米,裂片6,黄绿色,椭圆形,长约3毫米,内外密生短柔毛;发育雄蕊9,3轮,花药矩圆形,4室,瓣裂,外面2轮花丝上无腺体,花药内向,第3轮雄蕊外向,花丝基部有2腺体,最内尚有1轮退化雄蕊,花药心脏形;雌蕊稍短于雄蕊,子房椭圆形,1室,胚珠1,花柱细,与子房几等长,柱头略呈盘状。浆果椭圆形或倒卵形,先端稍平截,暗紫色,长约12~13毫米,外有宿存花被。种子长卵形,紫色。
花期5~7月。果期至次年2~3月。
分布福建、广东、广西、云南等地。本植物的嫩枝(桂枝)、幼嫩果实(桂丁)亦供药用,见专条。一般于8~10月间,选择桂树,按一定阔度剥取树皮,加工成不同的规格,主要有下列几种:①官桂:剥取栽培5~6年的幼树干皮和粗枝皮,晒1~2天后,卷成圆筒状,阴干。②企边桂:剥取十余年生的干皮,两端削齐,夹在木制的凸凹板内,晒干。
③板桂:剥取老年桂树的干皮,在离地30厘米处作环状割口,将皮剥离,夹在桂夹内晒至九成干时取出,纵横堆叠,加压,约1个月后即完全干燥。④桂心:即肉桂加工过程中捡下的边条,除去栓皮者。
各种肉桂商品均宜贮藏于干燥阴凉处,或入锡盆内,密闭保存。官桂:呈半槽状或圆筒形,长约40厘米,宽约1.5~3厘米,皮厚1~3毫米。外表面灰棕色,有细皱纹及小裂纹,皮孔椭圆形,偶有凸起横纹及灰色花斑;刮去栓皮者,表面较平滑,红棕色,通称“桂心”。内表面暗红棕色,颗粒状。质硬而脆,断面紫红色或棕红色,可见浅色细胞群,断续成环状。气芳香,味甜辛。
企边桂:呈长片状,左右两边向内卷曲,中央略向下凹,长40~50厘米,宽4.5~6厘米,厚3~6毫米。外表面灰棕色,内表面红棕色,用指甲刻划时则现棕色油纹。香气浓烈,其它与官桂相似。板桂:呈板片状,通常长30~40厘米,宽5~12厘米,厚约4毫米,两端切面较粗糙。主产于广西、广东、云南等地。拣净杂质,刮去粗皮,用时打碎;或刮去粗皮,用温开水浸润片刻,切片,晾干。
味辛甘,性热。入肾、脾、膀胱经。功能补元阳,暖脾胃,除积冷,通血脉。治命门火衰,肢冷脉微,亡阳虚脱,腹痛泄泻,寒疝奔豚,腰膝冷痛,经闭癥瘕,阴疽,流注,及虚阳浮越,上热下寒。
《神农本草经》名之“牡桂”,谓:“主上气咳逆,结气喉痹吐吸,利关节,补中益气。”《本草纲目》:“治寒痹,风瘖,阴盛失血,泻痢,惊痫。”内服:煎汤,1.5~4.5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调敷或浸酒涂擦。
阴虚火旺忌服,孕妇慎服。①治九种心痛,妨闷:桂心15克。
末,以酒一盏,煎至半盏,去滓,稍热服(《圣惠方》)。②治产后腹中瘕痛:桂(末),温酒服方寸七,日3(《肘后方》)。
③治打扑伤破,腹中有瘀血:桂心、当归各60克,蒲黄1升。上3味,治下筛。
以酒服方寸匕,日3,夜1(《千金方》)。④治牛皮癣:官桂、良姜、细辛各1.5克,斑蝥10个(研碎)。白酒90克,浸渍7天,每天震摇1次,浸出有效成分,滤取清汁,为缓和白酒的局部刺激,加入甘油30毫升。先将患处用温水洗软,再用药水涂擦,每日或隔日1次。
不宜饮酒和吃刺激性食品(《中药通报》1∶19,1957)。本品含挥发油1%~2%,并含鞣质、粘液、碳水化合物等。油中主要成分含桂皮醛约85%及醋酸桂皮酯,另含少量的苯甲醛等。桂皮醛是肉桂镇静、镇痛和解热作用的有效成分。另报道从桂皮中分得香豆精、反式桂皮酸、β-谷甾醇、胆碱、原儿茶酸、香草酸等。尚含微量丁香酸和D葡萄糖等。药理实验表明①对中枢神经系统作用:肉桂中含有的桂皮醛有明显镇静、解热作用。②降压作用:附子、肉桂复方对肾上腺皮质性高血压大鼠有降压作用。③桂皮油有强大杀菌作用,对革兰氏阳性菌的效果比阴性者好,因有刺激性,很少用作抗菌药物,但外敷可治疗胃痛、胃肠胀气绞痛等。也有明显的杀真菌作用。
小鼠半数致死量,静脉注射为132毫克/公斤、腹腔注射为610毫克/公斤、口服为2225毫克/公斤。临床报道治疗支气管哮喘。
肉桂药材 1.官桂 2.企边桂 3.板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