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经典书库 > 中医辞海上册

竹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中医辞海上册》第1184页(1041字)

中药名。

见《本草经集注》。别名:竹皮、青竹茹、淡竹茹。

为禾本科植物淡竹Phyllostachys nigra(Lodd.)Munro var.henonis(Mitf.)Stapf ex Rendle的茎秆除去外皮后刮下的中间层。多年生常绿乔木或灌木。杆高7~18米,直径3~10厘米,圆筒形,绿色,无毛,分枝之一侧节间有宽5~10毫米之纵槽,秆环及箨环均甚隆起。秆箨长于节间,硬纸质,背面无毛或具微毛,稻草色有灰黑色之斑点及条纹;箨耳显着;箨舌发达;箨叶长披针形,鲜绿色,先端渐尖,基部收缩。主枝三棱形或微作四方形,具白色蜡粉;小枝上端有叶1~3枚。叶鞘淡绿色或稻草色,通常无毛;叶舌短,棕色;叶片质薄,狭披针形,长7.5~16厘米,宽1~2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收缩为长约5毫米之叶柄,边缘一侧平滑,一侧具小锯齿;表面深绿色,无毛,背面较淡,基部具微毛。

穗状花序小枝排列成覆瓦状的圆锥花序;花枝有叶,顶生小穗丛1~3枚,基部托以4~6枚佛焰苞;小穗含2~3花,顶端花退化;颖1或2片,披针形,具微毛;外稃锐尖,表面有微毛;内稃先端有2齿,生微毛;鳞被3~1,或缺如,披针形,长约3毫米;雄蕊3,花丝甚长,悬垂于花外;子房尖卵形,花柱丝状,柱头3枚。

笋期4~5月。花期10月至次年5月。分布长江流域。

本植物的根茎(淡竹根)、苗(淡竹笋)、箨叶(淡竹壳)、叶(竹叶)、卷而未放的幼叶(竹卷心)、茎秆经烤灼后流出的液汁(竹沥)、枯死的幼竹茎秆(仙人杖)亦供药用,见各条。砍取茎杆,刮去外层皮,然后将中间层刮成丝状,晾干。

为丝状条片,长短不等,卷曲扭缩作螺旋形,外表黄绿色或淡黄白色,粗糙。质柔韧,有弹性。

气清香,味淡。据文献报导,除上述淡竹茹外,供药用者尚有苦竹茹、慈竹茹等,见各条。

姜汁炒竹茹:每斤竹茹用生姜3两,榨汁去滓,再加开水2两,与竹茹充分拌匀,置锅内微炒,取出,晾干。味甘,性凉,无毒。

入胃、胆经。功能清热,凉血,化痰,止吐。治烦热呕吐,呃逆,痰热咳喘,吐血,衄血,崩漏,恶阻,胎动,惊痫。内服:煎汤,4.5~9克。

外用:熬膏贴。胃寒呕吐及感寒挟食作吐忌用。

①治妊娠恶阻呕吐,不下食:青竹茹、橘皮各18铢,茯苓、生姜各1两,半夏30铢。上五味以水6升,煮取2.5升,分3服,不瘥,频作(《千金方》)。

②治肺热咳嗽,咳吐黄痰:竹二青9克。水煎服(《上海常用中草药》)。

③治齿龈间出血不止:生竹茹60克,醋煮含之(《千金方》)。

上一篇:竹参心子 下一篇:中医辞海上册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