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行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019页(2051字)
【名称出处】:《救荒本草》
【概况】:
异名 辣辣菜(《植物名实图考》),葶苈子、北葶苈、苦葶苈(药材名通称)。
基源 为十字花科独行菜属植物独行菜的干燥成熟种子。独行菜属约150种;中国约15种、1变种,其中5种供药用。
原植物 独行菜 Lepidium apetalum Willd.,又名腺独行菜(《东北植物检索表》),腺茎独行菜(《秦岭植物志》),辣辣菜(北方通称),昌古、达力羊牙干(蒙名),茶戳巴(藏名)。
历史 独行菜始载于《救荒本草》,谓:“又名麦秸菜,生田野中,科苗高一尺许,叶似水辣针叶,微短小,又似水苏子,叶亦短小,作瓦陇样,稍出细葶,开小黪白花,结小青蓇葖,小如绿豆粒,叶味甜。”按上述及附图颇似本种。又据考证《图经本草》中所绘的曹州葶苈和《植物名实图考》中所载的辣辣菜经考证均为本种。
另本种为现今中药葶苈子的主要品种之一。
形态 一或二年生草本。茎直立或自基部具多数分枝,有乳头状腺毛,高5~30cm。基生叶有柄,长1~2cm,叶片狭匙形或倒披针形,长3~5cm,宽1~1.5cm,边缘有稀疏缺刻状锯齿或为一回羽状浅裂或深裂,基部渐狭;基生叶披针形或条形;中部叶片长1.5~2cm,宽2~5mm,无柄,边缘有疏齿;最上部叶线形,边缘具疏齿或近全缘,两面无毛或疏被头状毛。总状花序顶生,果期延长,花小,疏松排列,花梗丝状;萼片4,近卵形,长不及1mm,边缘白色膜质;花瓣缺或退化成丝状,短于萼片;雄蕊2或4;子房卵圆形而扁。短角果卵圆形或椭圆形,长2~3mm,宽约2mm,扁平,果瓣顶部具极狭的翅。
种子扁卵形,长1~1.5mm,宽0.5~1mm,棕色或红棕色。花果期5~7月。
(图见《中国药用植物志》.第9册.77页.431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00~2000m的山坡、路旁、沟边及村舍附近。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及安徽、江苏、浙江。
蒙古、朝鲜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7~8月果实成熟转黄时,采收全株,晒干,打下种子,除去杂质。
药材主产于河北、辽宁、内蒙古,黑龙江、吉林、山西、山东、甘肃、青海等地也产。
鉴别
性状 种子近椭圆形而扁,长约1.2mm,宽约0.8mm;表面黄棕色,有多数细微颗粒状突起,并可见2条纵列的浅槽(由子叶与胚根间的间隙所形成),一端钝圆,另端渐尖而微凹,种脐位于凹下处。气微,味微苦、辛,遇水有粘滑性。
以子粒饱满、黄棕色、干燥、无杂质者为佳。
显微 种子横切面:最外为1列表皮细胞,外壁向外转化成粘液层,厚度可达216μm,其基部残留未粘液化的纤维素柱,呈乳头状突起。下方为1列栅状细胞,侧壁及内壁增厚,强木化。
紧靠栅状细胞层为颓废的色素层。下方有1列扁平的内胚乳细胞,内含糊粉粒。
子叶及胚根的细胞不规则多边形,内含糊粉粒。(图见《中药志》.第3册.第2版.627页.图398) 粉末:黄棕色或黄色。 ①种皮栅状细胞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横断面观扁方形或类方形,长8~16μm,宽19~39μm,外壁及侧壁上部菲薄,侧壁中、下部及内壁增厚;表面观多角形、长多角形或类方形,有的胞间层稍弯曲。
②种皮表皮细胞为粘液细胞,横断面观类方形,略径向延长,含粘液质,内壁由纤维素沉积形成径向延伸的纤维素柱,长26~34μm,直径7~20μm;表面观圆多角形,直径34~50μm,细胞中央纤维素柱类圆形或不规则形,周围可见粘液质纹理。 ③色素层黄色、黄棕色或红棕色,细胞颓废,此外,有内胚乳、子叶细胞。(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569页.图278)
理化 取样品粉末0.5g,加甲醇5ml,振摇3~5分钟后浸渍半小时,取上清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氯仿-甲醇-甲酸(30∶5∶1)为展开剂,展距12cm,在紫外灯下检视。(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373页.图268-2)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种子含脂肪油、芥子油甙、蛋白质和糖。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256
【药性】:
主治 《中药志》第3册第2版:“独行菜地上部分配制成干糖浆,用于治疗肠炎、腹泻及细菌性痢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