独蕨箕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024页(983字)

【名称出处】:《云南思茅中草药选》

【概况】:

异名 蕨箕参(《中药大辞典》),绒毛小阴地蕨(《中国药用孢子植物》),一朵云(《云南药用植物名录》),蕨箕细辛(《西昌中草药》)。

基源 为阴地蕨科假阴地蕨属植物绒毛假阴地蕨的全草。假阴地蕨属全世界有10余种,中国有8种。

原植物 绒毛假阴地蕨Botrypus lanuginosus(Wall)Holub(Botrychium lanuginosum Wall.),又名绒毛阴地蕨(《中国植物志》)。

形态 植株高30~50cm。

根茎短,直立;根肉质,粗壮,少分枝。总叶柄长15~25cm,幼时密被白色长毛,基部有棕色鞘状苞片;不育叶片三角形或卵状三角形,长16~25cm,宽16~30cm,先端渐尖,基部心形,三~四回羽状分裂,羽片6~8对,互生,下部的有柄;第一回羽片最大,卵状三角形,三回羽状分裂;二回羽片7~9对,三角状卵形,二回羽状分裂;三回羽片卵形至狭卵形,羽状分裂,叶薄革质,叶轴和羽轴均有白色长毛,叶脉不明显;能育叶从第1对羽片以上的叶轴生出,短于不育叶,叶柄长5~7cm。

孢子囊穗长8~12cm,宽5~7cm,二~三回羽状,呈复圆锥状,穗轴有白色长毛。孢子囊圆球形,黄色。(图见《中药大辞典》.下册.1709页.3516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500~3100m的杂木林下、灌丛中或林边阴湿处。分布于中国西南、台湾、广西、湖南。印度、不丹、锡金、尼泊尔、缅甸、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菲律宾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冬季采挖根。

【药性】:

性味 微苦,平。

有毒。

功效 滋补,平肝散结,清热解毒。

主治 产后体虚,肝肾虚弱,疮毒,风毒,淋巴结肿,目中生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捣敷。

上一篇:独椒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