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金沙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301页(4429字)

【名称出处】:《图经本草》

【概况】:

异名 斑鸠窝(《草木便方》),左转藤(《天宝本草》),须须药(《贵州民间方药集》),松筋草(《广西中药志》),海金砂(福州军区后勤卫生部《中草药手册》),左转藤灰(《四川中药志》)。

基源 为海金沙科海金沙属植物海金沙的成熟孢子。海金沙属全世界约45种;中国有10种,其中5种供药用。

原植物 海金沙Lygodium japonicum(Thunb.)Sw(Ophioglossum japonicum Thunb.),又名罗网藤(《广州植物志》),铁丝草(江西),蔓蔓藤(福建)。

历史 本种始载于宋《图经本草》、《纲目》亦收载,云:“生山林下,茎细如线,引于竹木上,叶背多皱纹,皱处有沙子,状如蒲黄粉,黄赤色,不开花,细根坚强,其沙及草皆可入药。”按上所述应为本种。

形态 多年生攀援草质藤本,长1~4.5m。

根状茎细而横走,近黑褐色。茎细弱,具白色微毛。

叶多数,纸质,二型,生于茎上的短枝两侧,茎顶有被毛茸的休眠芽。营养叶二回羽状,尖三角形,小羽片边缘有浅钝齿;孢子叶卵状三角形,长宽各约10~20cm,羽片边缘呈深撕裂状,下面边缘生流苏状黑褐色孢子囊穗。穗长2~5mm;孢子表面具有疣。孢子期5~11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128页.图255)

生境与分布 生于阴湿山坡灌丛中或路边林缘。分布于中国华东、中南、西南及陕西、甘肃。日本、印度、尼泊尔、锡金、斯里兰卡、菲律宾均有分布。

。【生药】:

采集 立秋前后孢子成熟时采收,过早过迟均易脱落,选晴天清晨露水未干时,割下茎叶,放在衬有纸或布的筐内,于避风处晒干,用手搓揉、抖动,使叶背之孢子脱落,再用细筛筛去茎叶。

药材主产于广东、浙江,江苏、江西、湖南、湖北、四川、广西、福建、陕西等地也产。

鉴别

性状 孢子为棕黄色细粉,质轻,滑润,撒水中浮于水面,加热后逐渐下沉,燃烧时发爆鸣及闪光,无灰渣残留。以黄棕色、质轻、光滑、能浮于水、引燃时爆响者为佳。

显徽 孢子淡黄色四面体形,辐射对称。

极面观钝三角形,赤道面观超半圆形,极轴长58~97μm,赤道轴长70~108μm;周壁具瘤状纹饰,瘤直径2.5~4.5μm,有的周壁开裂或脱落,外壁光滑,内外两层明显,外层厚约4μm,内层较薄;具三裂缝,裂缝长几达孢子赤道线,末端向两侧分叉,形成弓形脊,边缘唇状加厚。(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第1版.385页.图186)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

。【化学】:

孢子中含有:赤霉素A73甲酯(Gibberillin A73 methyl ester)[1]、海金沙素(Lygodin)[2]

此外,含有多种高级脂肪酸和脂肪烃,脂肪烃中以十八烷和二十烷含量最高[3]。还含有植物色素和氨基酸类成分[4,5]以及对香豆酸[6]

参考文献 [1] Tetrahedron Lett 1988;29(32):3959 [2] 医学中央杂志(日) 1971;271:696 [3] Phytochemistry 1976;15(6):965 [4] Plant Cell Physiol 1982;23(7):1305 [5] Isr J Bot 1981;30(1):11 [6] 安徽医学 1987;8(1):34

。【药理】:

①利胆作用从海金沙中分离出单体成分对香豆酸的利胆作用是增加胆汁中水分的分泌,并不增加胆汁中胆固醇和胆红素的分泌,属于水催胆剂,对香豆酸利胆强度与去氢胆酸相似,且无引起肝劳损等不良反应,毒性较低[1]。 ②50%全草煎剂用平板挖沟法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伤寒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有抑制作用[2]

参考文献 [1] 安徽医学 1987;8(1):34~35 [2] 中草药学中册.江苏人民出版社,1976:39

【药性】:

性味 甘、淡,寒。

①《本草品汇精要》:“淡,平。” ②《纲目》:“甘,寒。”

归经 入小肠、膀胱经。 ①《纲目》:“小肠、膀胱血分。” ②《本草汇言》:“入足少阴、手、足太阳经。” ③《本草再新》:“入脾、肾二经。”

功效 清热解毒,利水通淋。

主治 尿路感染,尿路结石,白浊,白带,肝炎,肾炎水肿,咽喉肿痛,痄腮,肠炎,痢疾,皮肤湿疹,带状疱疹。

①《嘉祐本草》:“主通利小便,得栀子,牙消,蓬砂共疗伤寒热狂,或丸或散。” ②《纲目》:“治湿热肿满,小便热淋,膏淋、血淋、石淋,茎痛,解热毒气。” ③《本草正义》:“利水通淋,治男子淫浊,女子带下。” ④《中国植物志》:“治筋骨疼痛。” ⑤《广西中药志》:“用于水肿及热病吐血。” ⑥《湖南药物志》:“补脾健胃,治小儿食积。” ⑦广州部队《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尿路感染,尿路结石,肾炎水肿,感冒发热,小便短赤,肠炎,痢疾。” ⑧《江西草药》:“清热解毒,利尿除湿。治肝炎,肾性水肿,皮肤湿疹,水痘,尿血,痄嗯,风火牙痛,喉蛾,白喉,带状疱疹,小儿疳积。”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5~9g;或研末服。

使用注意 ①《本草经疏》:“小便不利及诸淋由于肾水阴明不足者勿用。” ②《本经逢原》:“肾脏真阳不足者忌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琥珀、浮海石,治湿热蕴结之血淋,砂淋,小便癃闭。

②配滑石、甘草,治热淋,膏淋,石淋。 ③配木鳖子末、浓茶汁,治流行性腮腺炎局部肿大。

④配薏苡仁根、白糖,治痢疾。 ⑤配大青叶,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炎。

⑥配腊面茶,治小便不通,脐下满闷。 ⑦配阴行草、车前子,治肝炎。 ⑧配牵、甘遂,治脾湿太过,通身肿满,喘不得卧,腹胀如鼓。 ⑨配琥珀、蒲黄,治尿中有脓血。 ⑩配石韦、滑石、甘草,治小便短赤。 ⑾配金钱草、车前草、金银花,治肾盂肾炎。 ⑿配忍冬藤、菊花、生石膏,治流行性乙型脑炎。 ⒀配金钱草、冬葵子、内金,治尿路结石。

方选和验方 ①海金砂散(《证治准绳》)治小便淋漓涩痛:海金沙、肉桂、炙甘草各6g,赤茯苓、苓、白术、芍药各9g,泽泻15g,滑石21g,石韦3g。为末,每服9g,加灯芯30茎,水煎服。

②海金沙散(《医学发明》)治脾湿太过,通身肿满,喘不得卧,腹胀如鼓:牵牛30g(半生半炒),甘遂、海金沙各15g。上为细末。

每服6g,煎水200ml,食前调下,以利为度。 ③《泉州本草》:“治脾湿胀满:海金沙30g,白术6g,甘草1.5g,黑丑4.5g。水煎服。” ④《泉州本草》:“治热淋急痛:海金沙为末,生甘草汤冲服。” ⑤海金沙散(《世医得效方》)治膏淋:海金沙、滑石各30g(为末),甘草7.5g(为末)。上研匀。

每服6g,食前,煎麦门冬汤调服,灯心汤亦可。 ⑥《陕西中药志》:“治尿酸结石症:海金沙、滑石共研为末。以车前子、麦冬、木通煎水调药末,并加蜜少许,温服。” ⑦《江西草药》:“治肝炎:海金砂15g,阴行草30g,车前18g。水煎服。每日1剂。” ⑧《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小便闭结:海金沙9g,滑石15g,山栀6g,萹蓄6g,木通6g,车前子9g,瞿麦6g,通草9g,地肤子9g,石韦6g。水煎服。

” ⑨《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肾结石:海金沙9g,生蒲黄9g,生没药9g,琥珀3g。共研细末,3次服完。

” ⑩《陕西中医验方选编》:“治淋症:海金沙、瓦松、白糖各等份。水煎服。” ⑾《全国中草药汇编》:“治上呼吸道感染,扁桃体炎,肺炎,支气管炎:海金沙30g,大青木叶(马鞭草科)15g,加水500ml,煎至60ml每次20ml。每日3次,口服,小儿酌减。

” ⑿《民间常用药》:“治头昏盗汗,四肢麻木:海金沙、算盘子果、老君扇、路边黄、桔梗。水煎服。

” ⒀《安徽中草药手册》:“治肾盂肾炎:海金沙、车前草、穿心莲各15g,滑石12g,瞿麦、牛膝各9g。水煎服。

” ⒁《民间常用药》:“治吐泻:海金沙、小铜钱草各12g,水煎服。” ⒂《民间常用药》:“治钩虫:海金沙、苍术、西茵陈、枯矾、青矾、胆矾、明矾、熟地各等份,研末蜜丸,每次9g,早晚用开水冲服。” ⒃《民间常用药》:“治胎气不安:海金沙、棕树根、麻根。水煎服。

单方应用 ①《普济方》:“治小便出血海金沙为末,以新汲水调下。一方用砂糖水调下。” ②《中国民间实用医方》:“治水泡疮搔痒:海金沙10g。香油调搽患处。

” ③《云南思茅中草药选》:“治黄疸型肝炎:海金沙15~30g。水煎服。” ④《湖南药物志》:“治腹痛:海金沙30g。水煎服。” ⑤《中国药用孢子植物》:“治阴道滴虫:海金沙适量,加水3~4倍,煎膏外涂。”

食疗 《湖南农村常用中草药手册》:“治小儿消化不良:海金沙、叶下珠各3g,鸡内金6g,共研细末,分作2份,每用1份,配猪肝6~9g,拌和,蒸熟服。”。【医药家论述】:

①缪希雍《本草经疏》:“海金沙,甘寒淡渗之药,故主通利小肠,得牙硝、栀子,皆咸寒苦寒之极,又得蓬砂之辛,所以能治伤寒热狂大热,当利小便,此釜底抽薪之义也。淡能利窍,故治热淋、血淋、膏淋等病。” ②刘若金《本草述》:“海金沙,方书但知其治血淋、膏淋、石淋等症,讵知其种种所患,皆本于湿土之气不能运化,而又有火以合之,乃结聚于水道有如是耳,岂可徒取责于行水之脏腑乎?试观东垣治脾湿方,更如续随子丸之亦治通身肿满、喘闷不快者,则可以思其功之所主,固不徒在行水之脏腑矣。”

上一篇:海松子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