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盐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706页(1800字)
【名称出处】:《新修本草》
【概况】:
异名 盐绿、石绿(《纲目》)。
基源 绿盐为卤化物类矿物。
原矿物 绿盐一般指氯铜矿(Atacamitum)或人工制品。
历史 绿盐最早记载的文献是《新修本草》。
苏恭曰;“绿盐出焉耆(今新疆焉耆西南四十里城市附近),水中石下取之,状若扁青、空青,为眼药之要。”李珣谓:“出波斯国(今伊朗),生石上,舶上将来,谓之石绿,装色久而不变。”李时珍云:“方家言波斯绿盐色青,阴雨中干而不湿者为真。又造盐绿法:用熟铜器盛取浆水一升,投青盐一两在内,浸七日取出,即绿色。”从以上本草所述的颜色、用途、物理性质、制法等,即与现今矿物氯铜矿相同。
绿盐于现今市场上未见有商品供应,亦未见临床有使用。
形态 绿盐属于斜方晶系。
晶体呈柱状或板状,通常集合体呈纤维状、砂粒状、致密块状。绿色、翠绿色或黑绿色,条痕为苹果绿色。
透明至半透明。金刚光泽或玻璃光泽。硬度3~3.5,性脆,断面贝壳状。
密度3.75~3.77g/cm3。
产状 氯铜矿产于铜矿床氧化带中,常与孔雀石等次生铜矿相伴生。在闪锌矿、褐铁矿及赤铁矿中亦常见。
产地 湖南、云南、青海、西藏。。【生药】:
采集 天然氯铜矿采得后,除尽泥土、砂及杂质。
鉴别
性状 绿盐为块状或柱状。绿色;条痕绿至淡绿色。
玻璃光泽。透明至半透明。体较重,质硬脆,断面贝壳状。气无,味微咸。
理化 ①取绿盐一小块,置闭管内灼烧,管壁有水生成。 ②取绿盐置木炭上烧之,较易熔,火焰现蓝色,并在木炭上生淡褐及灰白色之被膜;灼热久时则生成金属铜珠。 X射线衍射分析曲线为5.40(10)、5,00(10)、2.82(10)、2.75(10)、2.62(10)、1.815(8)、1.603(8)。结果表明主要组份为氯铜矿(人工制品)。
热分析曲线特征为吸热300℃(大)、433℃(中);放热388℃(中)、960℃(宽、小)。120~210℃以后持续失重-相当于氯铜矿。
加工炮制 取净绿盐,捣碎或研粉用。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绿盐主要成分为碱式氯化铜CuCl23Cu(oH)2。理论值含铜59.5%,氯16.6%,水12.7%[2]。
参考文献 矿物学.商务印书馆,1956∶376
【药性】:
性味 ①《唐本草》:“味咸、苦、辛,平。” ②《海药本草》:“味咸、涩。”
功效 明目消翳。
主治 眼目生翳,赤涩昏暗,泪多眵多。 ①《唐本草》:“主目赤、泪,肤翳眵暗。” ②《海药本草》:“主明目消翳,点眼;小儿无辜疳气。”
用法用量 外用:研细,点眼。
使用注意 不宜内服。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盐绿散(《圣惠方》)治齿漏疳,虫蚀齿痛,出脓水不绝。
盐绿、麝香(细研)、黄连(去须)各0.3g,石胆3g。上药同于乳钵内细研为散。每用约0.4g,掺于湿纸片上贴之,日二、三度。忽患口疮者,绵裹1.5g,含。 ②《圣济总录》:“治胎赤眼痛。盐绿0.3g,蜜15g,于蚌蛤壳内相合。每夜卧时浆水洗目,炙热点之,能断根。” ③《圣惠方》:“治目暗赤涩多泪。盐绿0.3g分,蕤仁去皮3g,研热,入好酥3g,研匀。每夜点一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