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壳楠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838页(1732字)

【名称出处】:《新华本草纲要》

【概况】:

异名 八角香、花兰、屎楠、大楠木、枇杷楠、岩柴(《新华本草纲要》)。

基源 为樟科山胡椒属植物黑壳楠的枝、树皮和根。

原植物 黑壳楠Lindera megaphylla Hemsl.

形态 常绿乔木,高达25m,树皮灰黄褐色至灰黑色,内皮白色,干后渐变红褐色,小枝粗壮,紫黑色,光滑无毛,具隆起的圆形皮孔。叶片通常集生于小枝顶端、革质,叶片倒卵状披针形至倒卵状长椭圆形,有时为长卵形,长10~23cm,宽4~7.5cm,先端急尖至渐尖,基部楔形,上面深绿色,有光泽,下面灰白色,两面无毛,叶脉羽状,侧脉每边15~21条,叶柄长1~1.5cm。花单性,雌雄异株,伞形花序成对着生于叶腋,总苞片4,交互对生,具花9~16朵,雄花序总梗长1~1.5cm,雌花序总梗长0.6cm,总梗与花梗均被密黄褐色柔毛;花被裂片6,呈2轮排列,雄花被片椭圆形,长约4.5mm,雌花被片线状匙形,长约2.5mm;能育雄蕊通常9,排成3轮,第3轮雄蕊花丝基部有1对腺体,花药2室,药室全部内向;子房卵形,柱头盾形,具乳突。果实椭圆形至卵形,长约1.8cm,直径约1.3cm,成熟时紫黑色,无毛,果柄长达1.8cm,向上渐粗壮,有明显的皮孔,宿存果托杯状。花期3~4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857页.图1714)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150~2000m的山谷、山坡常绿阔叶中或路边灌丛。分布于陕西、甘肃、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广东、广西、四川、贵州和云南。

【生药】:

采收 全年可采根和树皮,鲜用或晒干。

【化学】:

从黑壳楠根中分得荷苞牡丹碱(Dicentrine)(1)[1,2],N-甲基莲叶桐吉碱(N-Methylnandigerine)[3]

参考文献 [1] CA 1991;115:270354x [2] 中草药 1994;25(9):495 [3] Planta Med 1991;57(5):406

【药理】:

黑壳楠成分d-荷苞牡丹碱(d-dicentrine)300μmol/L浓度,对ADP、胶原、花生四烯酸及血小板活化因子诱导的血小板聚集均有抑制作用,1.5~30μmol/L浓度能抑制高K+及去甲肾上腺素引起的大离体胸主动脉的收缩,3μmol/L浓度处理的大鼠心室肌细胞,可使APD50延长。

参考文献 Planta Med 1991;57(5):406

【药性】:

性味 《全国中草药汇编》:“辛、微苦,温。”

功效 祛风除湿,消肿止痛。

主治 《全国中草药汇编》:“咽喉肿痛,风湿麻木疼痛。”

用法用量 外用:咽喉痛,树皮30g,捣烂加淘米水炒热,外包喉部,水干即换。

风湿麻木痛:根90~150g,煎水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四川中药志》:“治胃寒气滞,腹痛作胀,呕吐少食:黑壳楠根12g,山苍子12g,青皮9g,小茴香9g。水煎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风湿痹痛,筋骨不利:黑壳楠树皮15g,石楠藤15g,三角风30g,筋骨草12g。浸酒服。”

单方应用 《四川中药志》:“治湿疹瘙痒,外伤出血:黑壳楠树皮适量,研末敷患处。”

上一篇:黑红菇 下一篇:黑杨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