蜈蚣萍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2961页(1530字)

【名称出处】:《纲目拾遗》

【概况】:

异名 边箕萍(《纲目拾遗》),大萍、萍(《福建中草药》),水百脚、槐瓢(《上海常见中草药》),大浮萍、包田麻(《贵州草药》),蜈蚣漂(《全国中草药汇编》),草鞋苹(《鼎湖山植物手册》),槐叶草(《中医药研究资料》)。

基源 为槐叶苹科槐叶苹属植物槐叶苹的干燥全草。槐叶苹属全世界约10种;中国仅一种,供药用。

原植物 槐叶苹Salvinia natans(L.)All.(Marsilea natans L.)

历史 首载(《纲目拾遗》),又称边箕萍,云:“生溪间田港止水中,若流水则不生。形如蕨箕,中一茎,两旁细叶攒对,似蜈蚣状,故名。

叶颇糙涩,不似浮萍之光泽。”《群芳谱》称麻薸萍。

如上所述,今考证为本种。

形态 漂浮植物。

茎细长而横生,被褐色节状柔毛,无根。叶3片轮生,均有柄,其中上面2叶漂浮水面,在茎两侧紧密排列,形如槐叶,椭圆形至长圆形,长8~12mm,宽5~8mm,顶端圆钝,基部圆形或略呈心形,全缘;中脉两侧各有15~20条侧脉,每条侧脉上有5~7束粗短毛;叶片草质,表面绿色,满布突起的束状短毛,背面灰褐色,被有节的粗短毛;另一叶细裂成须根状的假根,密生有节的粗毛,悬垂于水中。孢子果4~8个,簇生于假根的基部,外被成束的疏短毛;大孢子果小,内有少数具短柄的大孢子囊,各含一个大孢子;小孢子果略大,内有多数有长柄的小孢子囊,各有64个小孢子。(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284页.图567)

生境与分布 生于水田、沟溪或静水的水面上。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华东、中南及西南地区。。【药性】:

性味 ①《闽南民间草药》:“苦,平。” ②《上海常用中草药》:“辛,寒。”

功效 清热解毒,活血止痛。

主治 劳热,浮肿,疔疮,湿疹,火烫伤。

①《上海常用中草药》:“治痈肿疔毒,瘀血积痛。” ②《贵州草药》:“清热,除湿,消肿。” ③《全国中草药汇编》:“痈肿疔毒,瘀血肿痛,烧、烫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6~32g。外用:捣敷或煎汤熏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贵州草药》:“治浮肿:大浮萍、三角风、八角枫、臭牡丹、大血藤、小血藤各60~120g。煮水蒸气熏治。”

单方应用 ①《闽南民间草药》:“治虚劳热:蜈蚣萍全草30~60g(洗净),甜瓜条15g。上2药摊放在小竹筛上,再将竹筛安炖锅内架空,盖密,隔水炖1~2小时,令药液滴在锅中,然后取服。” ②《福建中草药》:“治湿疹:1)鲜蜈蚣萍30~60g。水煎服。2)鲜蜈蚣萍、鲜细叶桉叶各适量。

水煎汤洗。” ③《福建中草药》:“治赤游丹毒:鲜蜈蚣萍和食盐少许捣烂,贴大椎穴,症状未减者加贴囟门,未见效者加贴脐中。” ④《福建中草药》:“治眉疔:鲜蜈蚣萍和蜜捣敷患处。” ⑤《福建中草药》:“治口唇疔:鲜蜈蚣萍和蟑螂肚2个,食盐少许。捣敷患处。” ⑥《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火烫伤:槐叶苹炙存性,研末调油外敷。皮肤未破者,可用槐叶苹全草加食盐捣敷。”

上一篇:蜈蚣草根 下一篇:蜈蚣旗根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