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荷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第3151页(7790字)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

异名 野薄荷(各地),水薄荷(四川、云南),仁膜(江苏、浙江),香草(四川),古尔蒂(西藏)。

基源 为唇形科薄荷属植物薄荷的干燥地上部分。

原植物 薄荷Mentha haplocalyx Briq.(M.arvensis auct.non L.;M.arvensis L.ssp.haplocalyx Briq.)

历史 薄荷始见于《唐本草》。

苏颂谓:“薄荷处处有之,茎叶似荏而尖长,经冬根不死,夏秋采茎叶曝干。”李时珍以为即汉,杨雄《甘泉赋》中的拔荷。

又谓:“薄荷,人多栽培莳,二月宿根生苗,清明前后分之,方茎赤色;其叶对生,初时茎长而头圆及长则尖,……苏州所莳者茎小而气芳,江西者稍粗,川蜀者更粗,入药以苏产为胜。”即今之薄荷无疑。可知明代,中国苏、赣、川已有薄荷栽培。至今江苏等地已发展成为中国薄荷的主要产区。

形态 多年生芳香草本。

茎直立,高80~130cm,具匍匐的根状茎,深入土壤可至13cm,质脆,容易折断。茎方形,具分枝,无毛或略具倒生的柔毛,角隅及节处毛较显着。叶形变化较大,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长2~7cm,宽1~3cm,先端锐尖或渐尖,基部楔形,边缘具细锯齿,侧脉5~6对,上面深绿色,下面淡绿色,两面具柔毛及黄色腺鳞,以下面分布较密。

轮伞花序腋生,花时直径约18mm,愈向茎顶,则节间,叶及花序渐变小。总梗上有小苞片数枚,线状披针形,长在2mm以下,具缘毛,花萼管状钟形,长2~3mm,外披柔毛及腺鳞,具10脉,其萼齿狭三角状钻形,长约0.7mm,缘有纤毛;花冠淡紫色或白色,冠檐4裂,上裂片顶端2裂,花冠喉内部被柔毛。

雄蕊4,挺出或包于花冠筒内。小坚果长卵圆形,长0.9mm,宽0.6mm,褐色或淡褐色,具小腺窝。

花期7~10月,果期10~11月。(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彩图23)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可高达3500m水旁潮湿地。中国南北各地均有分布;现中国河南、江苏、安徽及江西省,大面积栽培,江苏省为薄荷主产地。热带、亚洲、原苏联远东地区、朝鲜、日本及北美洲(南达墨西哥)也有。

栽培薄荷的品种繁多,如江苏栽培的薄荷通称苏薄荷或仁丹草,主要品种有脑薄荷(花紫色,雄蕊超出花冠,茎粗长,扭曲成螺旋状);红叶臭头(花淡紫色,雄蕊短于花冠,茎紫色,粗壮,叶较大,先端锐尖);白叶臭头(花淡紫色,雄蕊超出花冠,茎绿色,叶较大,淡绿色);大叶青种(花期迟,雄蕊超出花冠,茎绿色,叶大,绿色,植株高大);小叶黄种(茎紫色,较细短,叶较小,黄绿色,中脉两侧常有紫色斑迹,花深紫,雄蕊内藏);北京栽培的有平叶留兰香;云南楚雄栽培的有楚薄荷等等,这些栽培的薄荷萼齿均为长锐尖,无疑应归入薄荷这一种。另从《中药志》载:“从上海药检所薄荷商品中发现混淆有纤细留兰香Mentha gracilis Sm.苏格兰留兰香M.cardiaca Garard.ex Baker及平叶留兰香M.haplocalyx Briq.var.haplocalyxoidesK.M.Dai。按留兰香挥发油内含有藏茴香酮(Carvone),不含有薄荷油、脑,不能代替薄荷入药”。。

【生药】:

栽培 宜温暖湿润气候,适应性较强。

以肥沃的砂质壤土和粘质壤土为好,不宜连作。用根茎繁殖,于11~12月或3~4月栽种。

将白色、粗壮、节短的根茎,切成7~10cm长的小段,按行距27cm开条沟,深7cm左右,以株距10~15cm排放根茎,每亩用种量75~100kg。栽后覆土。

也可于春季用种子播种育苗或夏季扦插繁殖。薄荷喜肥,出苗后至封行前,结合中耕除草和每次收割后,进行追肥。用人畜粪水或氮素化肥浇施。病害有锈病,用97%敌锈钠300倍液喷射;斑枯病,用65%代森锌600倍液喷雾防治。

虫害地老,用90%晶体敌百虫制成毒饵后诱杀;银纹夜蛾和斜纹夜蛾,均用90%晶体敌百虫1000倍液喷杀。

采集 薄荷通常收割2次,第1次收割在小暑后大暑前(七月中下旬),主要供提取薄荷油用;第2次收割在霜降之前(十月中下旬),主要作药材,晒干或阴干。药材主产于江苏,此外安徽、江西、河南等地亦产。

鉴别

性状 茎方柱形,长60~90cm,直径2~8mm,表面紫棕色或淡棕色,棱角处具茸毛,节间长1~5cm,有对生分枝,质脆,断面中空或白色。

叶对生,有短柄;叶片皱缩卷曲,湿润后展开,叶披针形、卵状披针形、长圆状披针形至椭圆形,长2~7cm,宽1~3cm,侧脉5~6对,两面均有柔毛及腺鳞。茎上部轮伞花序腋生,疏离,花萼钟状,先端与齿裂,花冠多数存在,黄棕色。揉搓后有特殊香气,味辛凉。以叶多、色深绿、气味浓者为佳。

显微 叶横切面:上表皮细胞长方形,下表皮细胞细小扁平,均被薄角质层,有气孔;上、下表皮凹陷处有腺鳞。栅栏组织通常为1列细胞,海绵组织为4~5列细胞。主脉上、下表皮内方有厚角组织及薄壁组织。主脉维管束外韧型,木质部导管常2~4个排列成行,韧皮部细胞细小。

表皮细胞、叶肉细胞、薄壁细胞及导管中有时含橙皮甙结晶。茎横切面:切面呈四方形,表皮细胞1列,外被角质层具齿疣,有时具毛。四角有明显的棱脊,向内有10数列厚角细胞,内缘为数列薄壁细胞,细胞间隙大。内皮层1列,凯氏点清晰可见。

维管束于四角处较发达,于相邻两角间具数个小维管束。韧皮部狭窄;木质部于四角处较发达,由导管、木质部薄壁细胞及木纤维等组成,髓部为薄壁细胞组成。茎各部细胞内有时含有针簇状橙皮甙结晶。叶表面观:表皮细胞垂周壁波状弯曲,上、下表皮有直轴式气孔。

腺鳞头部扁球形,直径至90μm,其与角质层之间贮有浅黄色挥发油;柄短,单细胞;此外尚有头部与柄部均有单细胞的小腺毛,腺头直径为20~25μm。非腺毛由1~5~8个细胞组成,长100~820~1300μm,细胞略弯曲,具壁疣。(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762、763页.图732、733、734)

理化 取薄荷油按1:9的浓度溶解于乙酸乙酯中,以薄荷脑为对照品。吸附剂为硅胶G。

展开剂为石油醚-乙酸乙酯(98:2),展距10cm。展开后用1%茴香醛浓硫酸溶液显色,1100℃加热10分钟,样品液与对照品液在相应的位置上有相同颜色的斑点。(图见《中药志》.第4册.第2版.764页.图735)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①挥发性成分:新鲜薄荷叶中含挥发油0.8%~1%,干茎叶含1.3%~2%。

油中主要成分为薄荷醇即薄荷脑(Menthol),含量约占77%~78%;其次为薄荷酮(Menthone),含量为8%~12%;还含乙酸薄荷酯(Menthyl acetate)、莰烯(Camphene)、柠檬烯(Limonene)、异薄荷酮(Isomenthone)、蒎烯(Pinene)、薄荷烯酮(Menthenone)等。 ②酚类成分:薄荷中含有异端叶灵(Isoraifolin)、木犀草素-7-葡萄糖甙(Luteolin-7-glucoside)、薄荷糖甙(Menthoside)等黄酮类化合物及鞣质;另有报道薄荷中含迷迭香酸(Rosmarinic acid)以及咖啡酸[1]。 ③氨基酸类:薄荷叶中尚含有苏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天冬酰胺等多种游离氨基酸。

附 薄荷挥发油习惯上称为薄荷油或薄荷原油;低温下析出的大量无色物称为薄荷脑;分离去部分薄荷脑的油则叫薄荷素油;薄荷素油的精制品被称作薄荷白油。

所有这些商品在国际市场上均分别有不同的质量要求[2]

参考文献 [1] 阴健、郭力弓.中药现代研究与临床应用(1).学苑出版社,1994;681 [2] 黄泰康.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1994;1829。

【药理】:

圆薄荷精油及欧薄荷精油50mg/kg ip给药,能明显延长戊巴比妥钠诱导的小睡眠时间,抑制大鼠自发活动,后者对中枢神经系统的抑制较前者强[1]

市售薄荷油小鼠宫内给药4μl/只,能100%终止妊娠,0.035ml/只肌内注射能阻止孕卵着床[2];40%薄荷油家宫内给药0.5ml/只,也能终止早孕和抗着床,其作用与损害绒毛膜,以及局部刺激引起子宫收缩等有关[3]。薄荷乙醇提取后的残渣水浸物10mg/kg给大鼠sc有显着的抗妊娠作用,其作用表现在着床后期,有效剂量下虽无雌激素样和促性腺作用,但能增强雌二醇的作用[4]。薄荷精油对离体小肠有解痉(抗乙酰胆碱)作用,但对整体小鼠的小肠内容物之推进速度无显着影响,甚至有抑制倾向,故推测其健胃作用可能是由于其嗅、味感觉续发性引起的[6]。薄荷水煎剂1∶100浓度,体外试验对疱疹病毒有抑制作用[5]

毒性 圆叶薄荷精油和欧薄荷精油给小鼠ip给药的LD50分别为641.6±2.4和437.4±18.3mg/kg[1]

参考文献 [1] Phytother Res 1990;4(6):232 [2] 白求恩医科大学学报 1989;15(5):455 [3] 中草药 1991;22(10):454 [4] Contraception 1981;24(5):559 [5] 中医杂志 1980;21(2):73 [6] 药学杂志(日) 1963;83(6):624。

【药性】:

性味 辛,凉。

《医林纂要》:“辛,寒。”

归经 入肺、肝经。 ①《汤液本草》:“手太阴、厥阴经药。” ②《纲目》:“入手少、太阴,足厥阴。” ③《本草新编》:“入肺与包络二经,亦能入肝、胆。” ④《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归肺、肝经。”

功效 疏风,散热,辟秽,解毒。

主治 外感风热,头痛,目赤,咽喉肿痛,食滞气胀,口疮,牙痛,疮疥,瘾疹。

①《药性论》:“去愤气,发毒汗,破血止痢,通利关节。” ②《千金·食治》:“却肾气,令人口气香洁。主辟邪毒,除劳弊。” ③孙思逊:“煎汤洗漆疮。” ④《唐本草》:“主贼风,发汗。(治)恶气腹胀满。

霍乱。宿食不消,下气。

” ⑤《食疗本草》:“杵汁服,去心脏风热。” ⑥《食性本草》:“能引诸药入营卫。疗阴阳毒、伤寒砂痛。” ⑦《日华子本草》:“治中风失音,吐痰。除贼风。疗心腹胀。

下气、消宿食及头风等。” ⑧《本草图经》:“治伤风。头脑风,通关络。小儿风涎。” ⑨《本草衍义》:“小儿惊风、壮热,须此引药;治骨蒸劳热,用其汁与众药为膏。” ⑩李杲:“主清利头目。” ⑾王好古:“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

” ⑿《滇南本草》:“治一切伤寒头疼、霍乱吐泻、痈、疥、癞诸疮。” ⒀《纲目》:“利咽喉、口齿诸病。治瘰疬、疮疥,风瘙瘾疹。” ⒁《本草述》:“治中风,癫痫,伤燥热郁。” ⒂《医林纂要》:“愈牙痛,已热嗽,解郁暑,止烦渴,止血痢,通小便。” ⒃《本草再新》:“消目翳。”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不宜久煎)3~6g,或入丸、散。外用:捣汁或煎汁涂。

使用注意 阴虚血燥,肝阳偏亢,表虚汗多者忌服。 ①《药性论》:“新病瘥人勿食,令人虚汗不止。” ②《千金·食治》:“动消渴病。” ③《本经逢原》:“多服久服,令人虚冷;阴虚发热,咳嗽自汗者勿施。” ④《本草从新》:“辛香伐气,多服损肺伤心,虚者远之。” ⑤《常用中药成分与药理手册》:“忌与鱼鳖同食。”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银花、连翘等,治外感风热及温病初起。

②配蝉衣、升麻等治麻疹透发不畅。 ③配桔梗、僵蚕,治风热咽喉肿痛。 ④配皂荚,治瘰疬结核。

⑤配生姜汁,治眼弦赤烂。 ⑥配辛夷、苍耳子,治鼻渊。 ⑦配蒡子、蝉衣,治风疹瘙痒。

方选和验方 ①薄荷丸(《太平圣惠方》)治瘰疬结成颗块,疼痛,穿溃脓水不绝:薄荷1束(如碗大阴干),皂荚10挺(40cm)。研末,以酒1200ml,浸三宿,晒干,再浸再晒,酒尽为度,焙干研为散,以烧饭为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20丸,黄芪汤下。小儿减半。

②薄荷丸(《太平圣惠方》)治气毒瘰疬,心胸壅闷,颈项肿,发歇疼痛,不欲饮食:干薄荷120g,青皮、木香、连翘各30g,麝香0.3g,皂荚10挺(长33cm,浆水600ml浸三天挼取汁煎成膏)。前5味研末,皂荚膏为丸,如梧桐子大,每服20丸,荆芥汤下。

③薄荷汤(《痧胀玉衡》)治痧因于暑:薄荷、香薷、连翘各3g,厚朴、金银花、木通2g。水煎冷服。 ④薄荷粥(《太平圣惠方》)治时气劳复,四肢烦疼:薄荷1握,阿胶、升麻各30g,豉心15g,上药和匀,以水300ml,煮取150ml,去渣,以粳米作稀粥服。衣覆取汗。 ⑤薄荷煎丸(《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治遍身麻痹,百节痠痛,头昏目眩,鼻塞脑痛,语言身重,项背拘急,皮肤瘙痒,或生瘾疹:薄荷叶5000g,防风、川芎各900g,砂仁150g,桔梗1500g,炙甘草1200g。研末,炼蜜为丸,每30g作30丸。

每服1丸,细嚼,茶酒任下。 ⑥薄荷煎丸(《太平圣惠方》)治急劳、骨蒸:薄荷汁、生地黄汁、青蒿汁各200ml,童便400ml,桃仁、秦艽各90g,朱砂30g,麝香6g。

后四药与童便、三汁同煎,慢火熬,候可丸,即丸如梧桐子大。

每服30丸,清粥汤下。早晚2次。 ⑦《济生方》:“治瘰疬结核或破未破:新薄荷1000g,取汁,皂荚1挺(长3cm),水浸去皮,捣取汁,同于银石器内熬膏。入连翘末15g,连白青皮、陈皮、黑牵牛(半生半炒)各30g,皂荚仁45g。同捣和丸梧子大。每服30丸,煎连翘汤下。

” ⑧《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感冒、头痛鼻塞:薄荷、菊花、蔓荆子各9g,荆芥6g,金银花12g。水煎服。” ⑨桑叶薄荷饮(《中华药膳宝典》)治外感风热表证、感冒风热等:桑叶、菊花各6g,薄荷3g,苦竹叶15g,白糖适量。

水煎各药,饮时将白糖加入药液中,当茶频频饮服。

单方应用 ①《永类铃方》:“治风气瘙痒:大薄荷、蝉蜕等份。为末,每温酒调服3g。

” ②《简便单方》:“清上化痰,利咽膈,治风热:薄荷末炼蜜丸芡子大。每噙1丸。白砂糖和之亦可。

” ③《医学集成》:“治舌胎语蹇:薄荷自然汁,和白蜜、姜汁擦之。” ④《明目经验方》:“治眼弦赤烂:薄荷以生姜汁浸1宿,晒干为末,每用3g,沸汤泡洗。” ⑤《本事方》:“治衄血不止:薄荷汁滴之。或以干者水煮,绵裹塞鼻。” ⑥《普济方》:“治血痢不止:薄荷叶煎汤常服。” ⑦《外台秘要》:“治水入耳中:薄荷汁滴入立效。” ⑧《必效方》:“治蜂趸螫伤:薄荷叶挼贴之。” ⑨《医说》:“治火毒生疮如灸,火毒气入内,两股生疮,汁水淋漓:薄荷煎汁,频涂。” ⑩《闽东本草》:“治耳痛:鲜薄荷绞汁滴入。”。【医药家论述】:

①寇宗奭:“小儿惊狂壮热,须此引药。又治骨蒸热劳,用其汁与众药熬为膏。” ②王好古:“薄荷手足厥阴气分药也,能搜肝气。又主肺盛有余肩背痛,及风寒汗出。” ③张元素:“薄荷辛凉,气味俱薄,浮而升阳也。故能去高巅及皮肤风热。” ④李时珍:“薄荷入手太阴足厥阴。辛能发散,凉能清利,专于消风散热。故头痛、头风、眼目、咽喉、口齿诸病,小儿惊热,及瘰疬、疮疥为要药。

” ⑤《本草经疏》:“薄荷辛多于苦而无毒。辛合肺,肺合皮毛,苦合心,而从火化,主血脉,主热,皆阳脏也,贼风伤寒,其邪在表,故发汗则解。风药性升,又兼辛温,故能散邪辟恶。辛香通窍,故治腹胀满、霍乱。

《食疗》以为能去心家热,故为小儿惊风、风热家引经要药。辛香走散,以通关节,故逐贼风,发汗者,风从汗解也。本非脾胃家药,安能主宿食不消:上升之性,亦难主下气;劳乏属虚,非散可解,三疗俱非,明者当自别之。

”又:“病人新瘥勿服,以其发汗虚表气也。咳嗽若因肺虚寒客之而无热症者勿服,以其当补而愈。阴虚人发热勿服,以出汗则愈竭其津液也。脚气类伤寒勿服,以其病在下而属脾故也。血虚头痛,非同诸补血药不可用。

小儿身热由于伤食者不可用。小儿身热因于疳积者不可用。

小儿痘疮诊得气虚者,虽身热初起,亦不可用。” ⑥贾所学《药品化义》:“薄荷,味辛能散,性凉而清,通利六阳之会首,祛除诸热之风邪。取其性锐而轻清,善行头面,用治失音,疗口齿,清咽喉。同川芎达巅顶,以导壅滞之热。取其气香而利窍,善走肌表,用消浮肿,散肌热,除背痛,引表药入营卫以疏结滞之气。

” ⑦陈士铎《本草新编》:“薄荷,不特善解风邪,尤善解忧郁。用香附以解郁,不若用薄荷解郁之更神。薄荷入肝胆之经,善解半表半里之邪,较柴胡更为轻清。

” ⑧黄宫绣《本草求真》:“薄荷,气味辛凉,功专入肝与肺。故书载辛能发散,而于头痛、头风,发热恶寒则宜,辛能通气,而于心腹恶气、痰结则治;凉能清热,而于咽喉、口齿、眼、耳、瘾疹、疮疥、惊热、骨蒸、衄血则妙。

是以古方逍遥,用此以为开郁散气之具;小儿惊痫,用此以为宣风向导之能;肠风血痢,用此以为疏气清利之法,然亦不敢多用,所用不过二、三分为止,恐其泄真元耳。

” ⑨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薄荷味辛,气清郁香窜,性平。其力能内透筋骨,外达肌表,宣通脏腑,贯串经络,服之能透发凉汗,为温病宜汗解者之要药。若少用之,亦善调和内伤;治肝气胆火郁结作痛,或肝风内动,忽然痫痉瘈疭,头疼、目疼、鼻渊、鼻塞、齿疼、咽喉肿疼,肢体拘挛作疼,一切风火郁热之疾,皆能治之。

痢疾初起夹有外感者,亦宜用之,散外感之邪即以清肠中之热,则其痢易愈。又善消毒菌,逐除恶气,一切霍乱痧证,亦为要药。

为其味辛而凉,又善表瘾疹,愈皮肤瘙痒。为儿科常用之品。

温病发汗用薄荷,犹伤寒发汗用麻黄也。”

上一篇:薄树芝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下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