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七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61页(10967字)

【名称出处】:《纲目》

【概况】:

异名 山漆、金不换((纲目》),参三七、田七、旱三七(通称),盘参(四川)。

基源 为五加科人参属植物三七的根。人参属约5种,分布于北美、中亚和东亚;中国有3种和1变种,均为名贵药材。

原植物 三七Panax notoginseng(Burk.)F.H.Chen[ Panax pseudoginseng Wall.var.notoginseng(Burk.)Hoo et Tseng]

历史 三七始载于《纲目》,又各山漆、金不换。李时珍曰:“彼人言其叶左三右四,故名三七,盖恐不然。或云,本名山漆,谓其能合金疮,如漆粘物也,此说近之。金不换,贵重之称也。”又曰:“生广西南丹诸州番峒深山中,采根暴干,黄黑也,团结者,状略如白及,长者如老干地黄,有节,味微甘而苦,颇似人参之味”。以上所述,与现今所用之三七一致。

本品收载于《中国药典1990年版》。

形态 为多年生草本,高30~60cm,根茎短,初生2~3年内直生,以后斜生,主根粗壮肉质,侧根圆锥形或圆柱形,常有疣状突起的分枝,长2~4cm,径约1cm,干时有纵条纹。茎单一,直立,不分枝,无毛。掌状复叶,3~4片轮生于茎顶;叶柄长4~9cm;托叶卵形或披针形,长5~6cm,小叶片通常5~7,罕为3或9,薄膜质,小叶柄长2~10mm,小叶为长圆状倒卵形,中央的小叶长9~10mm,宽3.5~4cm,侧生者较小,先端长渐尖,两面脉上均有刚毛,侧脉8~10对,网脉明显。

伞形花序单个顶生,直径3~4cm,有花70~100朵,花柄被微毛;有时杂性,花柄纤细,长约1cm;苞片鳞片状;花萼杯状,5齿裂;花瓣5,黄绿色;雄蕊5;子房下位,2室,花柱2。核果,浆果状,近肾形,长6~9mm,成熟时红色;种1~3粒,扁球形,白色。花期6~8月,果期8~10月。(图见《中药志》.第1册.第2版.12页.图6)

生境与分布 生于中山或高山区竹林下或沟谷阴湿地。

分布于陕西、甘肃、宁夏、河南、湖北、四川、贵州、云南、西藏。。【生药】:

栽培 宜于温湿气候,忌严寒、酷热,既怕烈日又怕阴暗;虽要求湿润但怕水渍。

土壤以疏松、排水良好、富含腐殖质的砂质壤土为好。忌连作。

前作以玉米、豆类为宜。用种子繁殖,育苗移栽。在11~12月间果实成熟时,采收三年生植株果实留种,选择饱满、无病虫害的种子,随采随播。若需短期贮藏或外运,可将种子拌放于2倍体积的湿润细沙中,可保持2~3个月内不丧失发芽力。

播种前,种子宜用1∶1∶200倍波尔多液浸种10分钟,或用25~30倍大蒜汁液浸种2小时,浸后用草木灰拌种。11月至次年i月播种,按行株距5~7cm见方点播。播种后,幼苗生长1年,即可移栽定植。

在休眠芽未萌动前栽植。栽前,参苗须用1∶1∶300倍波尔多液浸种15分钟,再经清水冲洗后栽种。栽种密度视参苗大小而定,行株距13~17cm,穴栽。

栽后盖土或土杂堆肥,以不露芽为准。播种1个月后田间设柱搭荫棚,按不同生长期对光的要求调节透光度。一般早春透光度控制在60%;5~9月间透光度30%~40%;10月以后透光度50%。苗期和抽薹开花结实期也需要较强光度。

生长期需适时浇水,常保持土壤含水量25%~30%;除草松土,保持清洁;施用厩肥、堆肥、绿肥、草木灰,每年4~5次或7~8次,以少施多次为原则;抽出花薹时及时摘除。病害在苗期有立枯病,可撒石灰或喷65%代森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疫病、炭疽病也在苗期发生,可用11∶300的波尔多液防治;黄锈病、白粉病,均可喷射0.2~0.3波美度的石硫合剂预防;根腐病在4月下旬发病前用11300波尔多液浇根保护,发现病株及时拔除,并撒以石灰。虫害有蛞蝓,可用2%~3%石灰水喷洒或人工捕捉;红蜘蛛和蚜虫,可喷40%乐果乳油800~1500倍液喷杀。

采集 选种后3~7年以上者挖取根部,除去地上茎及泥土,并将芦头、侧根、须根剪下,分别晒干。

秋季开花前采挖的称为“春七”,根饱满,质较好;冬季种子成熟后采挖的称为:“冬七”,根较松泡,质较次。主根晒至半干时,用手搓揉,以后每日边晒边搓,直至全干,称为:“毛货”。

将毛货置麻袋中,加入蜡块,往返冲撞,使表面光亮呈棕黑色,即为成品,按个头大小分档销售。剪下的芦头称“剪口”,较粗支根称“筋条”,细小支根及须根称”绒根”。

药材主产于云南文山、砚山、广南、关、西畴、麻栗坡、邱北、富宁等县,广西靖西、睦边、百色等地,多系栽培。四川、贵州、江西等地亦有栽培。

鉴别

性状 主根呈类圆锥形或圆柱形,长1~6cm,直径1~4cm。

表面灰黄色或灰棕色,顶部有根茎痕,周围有瘤状突起,侧面有断续的纵皱纹及支根断痕。

体重,质坚实,击碎后皮部与木部常分离;横断面灰绿、黄绿或灰白色,皮部有细小的棕色树脂道斑点,中心微显放射状纹理。气微,味苦、微凉而后微甜。

以体重、质坚、表面光滑、断面灰绿色或黄绿色、无裂隙为佳。筋条呈圆柱形,长2~6cm,上端直径约8mm,下端直径约3mm,剪口呈不规则的皱缩块及条状,表面有数个明显的茎痕及环纹,断面中心灰白色,边缘灰色。

显微 根横切面:木栓层为数列细胞。韧皮部散布树脂道。形成层环常略弯曲。木射线宽广,木质部导管近形成层处稍多,作径向排列。

薄壁细胞含淀粉粒,并有少数草酸钙簇晶。射线细胞中淀粉粒尤多。

(图见《生药学教材》.283页.图130) 粉末:淡灰黄色,味苦、微甘。 ①淀粉粒极多,单粒类圆形,直径3~28μm,脐点点状、短缝状或人字形,圆粒大者层纹明显;复粒多见,由2~10多分粒组成,较大直径约至38μm。

②树脂道碎片黄色,直径60~128μm,分泌细胞及腔道中含滴状或块状分泌物。 ③导管主为网纹导管,带黄色,亦有梯纹及极少数螺纹导管,直径15~55μm,纹孔较大,宽至7μm。

④草酸钙簇晶稀少,直径48~64(~80)μm,棱角宽钝。 ⑤木栓细胞淡黄色,多层重叠,表面观呈类方形或类多角形,壁菲薄,细波状弯曲,微木化。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17页.图2)

理化 三七的薄层色谱 ①取样品粉末0.5g,置10ml具塞离心管中,加水约5滴,搅拌,使成疏松湿润状态,再加水饱和的正丁醇5ml,振摇10分钟,放置2小时,混匀,离心,取上清液加3倍量正丁醇饱和的水,摇匀,放置分层,取正丁醇提取液,水浴蒸干,残渣加甲醇1ml溶解,点于硅胶G板上,以正丁醇-乙酸乙酯-水(4.135)为展开剂,展距10cm,喷以10%硫酸溶液,于100℃烘10分钟,样品在与对照品相应的位置上,显紫色或紫红色斑点(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87-1)。 ②取样品粉末1g,加甲醇25ml,振摇,密塞36小时,取上清液点于硅胶G板上,以1,2-二氯乙烷-正丁醇-甲醇-水(3040.15.25)下层(层析缸内放1小杯冰醋酸)为展开剂,以三七皂甙C1、D1、D2、E1为对照展开后,用10%硫酸液喷雾,于120℃烤5分钟显色。

(图见《中药材薄层色谱鉴别》.图87-2C) ③余项参见“人参”理化条。

加工炮制 取原药材,拣去杂质,洗净,干燥后捣碎,研末或润透后切片。

贮藏 置阴凉干燥处,防霉蛀。。【化学】:

从三七根中分得人参皂甙(Ginsenoside)-Rbi、-Rb2、-Rc、-Rd、Re、20glc-Rf、-Rg1、-Rg2、-Rh1和三七皂甙(No-toginsenoside)-R1、-R2、-R3、-R4、R6、Fa、-F、Fc、-Rh1,还有七叶胆皂甙(Gypenoside)Ⅹ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 1985;20(4):288 [2] Phytochemistry 1983;22:1473 [3] Chem Pharm Bull 1983;31(7):2281 [4] Abstracts of Chinese Medicines 1986;1(1):130 [5] 云南植物研究 1988;增刊Ⅰ(Supp.1)47

【药理】:

三七的化学成分与人参相似,故作用亦颇多相似,但仍有量的不同,在应用上甚至表现出很大差异。

①对血液及心血管系统的作用[1,2]

早年即报告三七粗制剂给动物po或注射,能缩短出血及凝血时间。小管卓夫[3]报道止血的有效成分为一种氨基酸(Dencichine);赵国强用人工合成品,β-N草酰基L,α,β,二氨基丙酸,给小ip,能增加血小板数,缩短止血时间[4]

体外对豚鼠富血小板血浆(PRP)团块,三七的水-醇提取物1.5~6×10-6g/ml(按生药计算)在电镜下能使血小板发生伸展伪足、聚集、复形等,使血小板细胞膜破损和部分溶解,与凝血酶对血小板的影响相似[5]

三七总皂甙的作用与上不同,在试管内能抑制大鼠血小板聚集反应及胶原诱导的血小板内血栓素A2(TXA2)的生成;iv(80mg/kg)也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在电镜下它还能抑制胶原诱发的大鼠血小板的形态学改变[6]

此作用的主要有效成分为三七皂甙Rg部分[7],以上结果说明三七中不同成分既有止血(增加血小板功能),又有活血(抑制血小板功能)的作用。

用高脂饮食使免形成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后,ig三七总皂甙25~100mg/kg 10d后,可增加动脉壁PGI2的合成,减少血小板中TXA2的含量;ig100rng/kg 8wk后能明显抑制动脉粥样硬化的病变程度[8]

三七水提取物对麻醉动物iv,有扩张冠脉,增加冠脉流量,降低心肌耗氧量,抑制心肌收缩性能,降低动脉压的作用。三七根总皂甙的作用与上述相似。

根据对整体动物及心肺制备上心泵功能各指标的分析,认为降压原因主要是直接扩张血管,减少后负荷所致[2,9]。三七花总皂甙iv时仅对能增加心输出量、左室作功指数、降低TTI;对犬、则无明显影响。

三七叶总皂甙iv能明显降低犬的总外周阻力。其三醇甙组作用稍明显,还能增加犬的心输出量,降低TTI,而二醇甙组则无作用。

三醇甙组能直接降低冠脉阻力。三醇甙二醇甙和花总皂甙都能降低椎动脉阻力[2]

在离体豚鼠心肌标本上,分析三七总皂甙减慢心率,抑制心肌收缩力的作用原理,认为可能与阻断慢钙通道,抑制慢钙内流(Isi)有关[10]。在整体麻醉猫身上,三七总皂甙在降低血压时,扩张肠系膜动脉,轻度扩张肾动脉(此与人参总皂甙有所不同),对7种兔血管条,三七总皂甙均能非竞争性的拮抗CaCl2、KCl及NE的收缩作用,但阻断Ca2+、K+的作用强于对NE的抑制。

单体皂甙Rg1、Re只抑制胞内(Ca2+)释放收缩相,Rb1则阻断胞外Ca2+内流[11]。用电压箝制技术,在豚鼠心室乳头肌上证明,三七总皂甙(1mg/ml)显着降低Isi的幅度,表明它具有慢钙通道阻滞作用[22]。进一步的分析表明,Rb1(1mg/ml)为钙通道阻滞剂,Rg1(1mg/ml)虽也能抑制心肌收缩力,却并非是通过阻滞钙通道而来的[26]。三七总皂甙不阻断K+去极化的Ca2+内流而引起的兔主动脉收缩[12]

它除阻断慢钙通道外,可能还有别的机制[13]

对实验性心肌缺血(结扎冠状动脉或注射垂体后叶素)的动物;三七黄酮或醇提取物有改善心电图的作用[2]。对结扎冠脉而引起的免心梗塞范围或异丙肾上腺素诱发的心肌损伤,二醇甙组(Rb组)有一定的改善作用。Rg组则无[14]

对麻醉大鼠缺血(冠脉结扎40min)再灌注(120min)心肌梗塞范围,如在结扎前10miniv三七总皂甙50~200mg/kg,可剂量依赖性地缩小梗塞范围。总皂甙及Rb1、Rg1均能减轻离体灌流大鼠心脏低灌一复灌引起的心肌CPK释放和心肌Ca2+聚集,保护SOD活力的降低,减少MDA的生成[37]

三七总皂甙对多种实验性心律失常有保护作用,主要是由于它能降低心肌的兴奋性、自律性及房室结传导所致[15]

三七三醇甙iv LD50的1/50~1/14剂量时,对大鼠实验性心律失常也同样有效,电生理试验证明它能延长APD、ERP,降低2位相复极化斜率[16];并认为其抗心律失常作用除了对心脏的直接作用外,还有中枢性抗交感-肾上腺素的机制参与[17]

三七根总皂甙有对抗家兔失血性休克的效应,其机理在于保护休克失代偿期的心脏功能(心输出量及心室内压变化速率±dp/dt max),并阻止外周血管阻力增高,减轻休克时左心室后负荷[18],在低压低灌造成的家免不完全脑缺血模型上,三七根总皂甙对低灌(结扎颈总动脉使缺血60rnin)损伤有保护作用,表现在对脑水肿、LDH、CK及超微结构变化上均有所改善;但对缺血后再灌(120min)性损伤,则无明显保护[19]。 ②对中枢神经系统的影响。

三七地上部分叶和花中含人参二醇皂甙较多,以中枢抑制为主,其总皂甙经小鼠ip,表现镇静、催眠,对抗中枢兴奋药,并有某些对抗戊四唑的惊厥及较弱的镇痛作用。单体皂甙E1,(即Rb1)有同样作用[20]

三七根含人参三醇皂甙较多,以中枢兴奋为主。绒根总皂甙能延长小鼠在常压耐缺氧、过高或过低温度环境中的存活时间[21]。根的乙醇提取物多次ig(6g/kg,4d)有同样作用,还可拮抗利血平引起的体温下降及多巴胺引起的体温升高,但均不及人参[22]。三七总皂甙可改善小鼠由樟柳碱造成的记忆获得不良和环己酰亚胺造成的记忆牢固障碍,但此种改善学习、记忆的作用也均不及人参[23]

对小鼠神经肌接头的终极电位,三七总皂甙对神经末梢去极化时Ca2+内流,并无影响[24]。 ③抗炎作用 三七总皂甙对毛细血管通透增高。

多种致炎剂所致的动物足趾肿胀等急性炎症有对抗作用;对埋藏棉球或塑料环引起的肉芽组织增生有抑制作用。有报道在切除肾上腺后,抗炎作用仍保留。注射三七总皂甙后,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降低,血浆皮质类固醇浓度升高。三七总皂甙的抗炎作用可能与人参皂甙相似,部分是通过ACTH分泌增加而来,同时还有直接的抗炎作用[2,27,28]。与人参总皂甙不同,三七总皂甙不能减轻ACTH引起的大鼠肾上腺内维生素C含量的降低,即抗应激作用很弱[29]。 ④对代谢的影响 曾有报道三七粉长期饲喂家免,可使血清胆固醇及甘油三酯含量降低[2]。三七总皂甙长期给兔ig(100mg/kg,8wk),能抑制实验性动脉粥样硬化斑块形成[8]。生三七粉(120mg/kg,每天,共1mo)给予高脂饮食大鼠,可轻度降低血胆固醇水平,但高温处理后的熟三七则无效[31]

三七皂甙C1(Rg1)ip可使小鼠空腹血糖先升后降;对葡萄糖引起的高血糖有降低作用,但对肾上腺素引起的无效。总皂甙则升高小鼠空腹血糖较明显,对肾上腺素性高血糖还有协同作用,故可能还另含升血糖成分[30],主要含三醇甙的提取物,能升高正常小鼠肝糖原含量,又对四氧嘧啶性高血糖有一定的对抗作用[2]

三七总皂甙在一定剂量时有促进小鼠肝、肾DNA及血清蛋白质合成的作用[2,32]。还能升高小鼠心肌的cAMP含量,降低cGMP含量[2]

对大鼠肾微粒体Na+-K+-ATP酶有抑制作用,其IC50为132±10μg/ml,其作用强度不及人参总皂甙的1/5[33]。 ⑤其它作用 三七总皂甙对CCl4诱发小鼠SGPT升高,有抑制作用[34]

不含皂甙的水提取物,对CCl4诱发的大鼠肝损害,也有降酶作用[2]。以α-硫氰酸萘酯ig,使兔血清胆红素水平升高,iv三七提取物,有轻度利胆退黄作用[35]

三七总皂甙连续给药后,能增强小鼠的免疫机能(巨噬细胞的吞噬能力增强,溶血空斑数增加等)[36]

毒性 三七粉毒性很低。15g/kg给小鼠ig2wk,未发现异常。三七粉1g/kg,三七皂甙0.4g/kg给兔ig,每天1次,7d为1疗程,每疗程间隙1d,连续4疗程,除三七粉组血糖有一定降低外,余无异常。

三七总皂甙小鼠sc,LD50为1246mg/kg,ivLD50为628mg/kg,3%~5%有轻度溶血作用[1,2]

参考文献 [1] 中药药理与应用.人民卫生出版社,1983:38 [2] 中草药 1984;15(11):514 [3] 药学杂志(日) 1981;10(7):629 [4] 中草药 1986;17(6):34 [5] 药学学报 1982;17(11):801 [6] 南京医学院学报 1992;12(3):237 [7] 中山医学院学报 1984;5(1):71 [8] 中国药理学报 1990;11(1):29 [9] 中国药理学报 1984;5(3):181 [10] 中国药理学报 1988;9(5):409 [11] 中国药理学报 1988;9(2):147 [12] 中国药理学报 1985;6(4):267 [13] 中国药理学报 1990;11(3):213 [14] Advances un Chinese Medicinal Materials Research.World Scientific,Singapore,1985:686 [15] 中国药理学报 1984;5(2):100 [16] 药学学报 1988;23(3):162 [17]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990;4(3):161 [18] 中国药理学报 1988;9(1):52 [19] 中华神经精神科杂志 1987;20:109 [20] 中草药 1986;17:16 [21] 中成药研究 1986;(12):40 [22]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85;(2):15 [23]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7;7(10):610 [24] 中国药理学通报 1987;(3):139 [25] 中国药理学报 1989;10(2):122 [26] 中国药理学报 1989;10(6):520 [27] 中国药理学报 1984;5(1):50 [28] 中国药理学报 1986;7(3):252 [29] 同济医科大学学报 1987;16(3):191 [30] 药学学报 1982;17(3):222 [31]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4;4(9):540 [32] 北京医科大学学报 1989;(1):22 [33] 中国药理学与毒理学杂志 1988,2(2):152 [34] 药学通报 1982;(2):3 [35] 中西医结合杂志 1985;5(6):364 [36] 中成药研究 1986;(8):31 [37] 中国药理学报 1990;11(1):26。

【药性】:

性味 甘、微苦,温。

①《纲目》:“甘、微苦,温。” ②《本草汇言》:“甘、微苦,平。” ③《安徽中草药》:“微温,甘、微苦。” ④《中药大辞典》:“甘、微苦,温。”

归经 入肝、胃经。 ①《本草汇言》:“入阳明、厥阴经。” ②《本草求真》:“入肝、胃,兼入心、大肠经。” ③《本草再新》:“入肺、肾二经。”

功效 止血散瘀,消肿止痛。

主治 吐血,衄血,便血,尿血,瘀血肿痛,跌打损伤,毒咬伤,痈疖初起。 ①《纲目》:“止血,散血,定痛。金刃箭伤,跌扑杖疮,血出不止者,嚼烂涂,或为末掺之,其血即止。

亦主吐血,衄血,下血,血痢,崩中,经水不止,产后恶血不下,血运,血痛,赤目,痈肿,咬,蛇伤诸病。” ②《玉楸药解》:“和营止血,通脉行瘀,行瘀血而敛新血。凡产后、经期、跌打、痈肿,一切瘀血皆破;凡吐衄、崩漏、刀伤、箭射,一切新血皆止。” ③《中药大辞典》:“止血,散瘀,消肿,定痛,治吐血,咳血,衄血,便血,血痢,崩漏,蚩瘕,产后血晕,恶露不下,跌扑瘀血,外伤出血,痈肿疼痛。”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活血祛瘀,止血,消肿止痛。治衄血,吐血,咯血,便血,功能性子宫出血,产后血瘀腹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4~9g;研末用1.5~3g。外用:研磨撒在患处或调敷用。

使用注意 孕妇慎用。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川芎,治跌打损伤,瘀血停滞,疼痛不止。

②配阿胶,治吐血,衄血,妇女月经过多。

方选和验方 ①安血饮(《中药大全》)治吐血,肺胃出血:三七末3g,(冲),白及、龙骨、牡蛎各15g,白茅根30g,藕汁100ml(冲),制大黄6g。水煎服。 ②军门止血方(《回生集》)止血:人参三七、白蜡、乳香、降香、血竭、五倍、牡蛎各等份。

不经火,为末。敷之。

③化血丹(《医学衷中参西录》)治咳血,兼治吐衄,理瘀血及二便下血:花蕊石9g(煅存性),三七6g,血余3g(煅存性)。共研细末。

分2次,开水送服。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消化性溃疡(瘀痛型):三七1.5~3g,研末吞服;当归、桃仁、延胡索、赤芍、失笑散各9g,乳香、没药各3g。水煎服。” ⑤七宝散(《纲目拾遗》)治刀伤,收口:龙骨、象皮、血竭、人参三七、乳香、没药、降香末各等份。

为末,温酒下。或掺上。 ⑥三七赭汤(吉林中医杂志 1988;(5)):治骨槽风:三七9g(研粉分3次服)。牛膝50g,赭石50g,元参30g,滑石粉20g,甘草20g。

水煎服。每日1剂。肠胃积热,风火蕴积少阳者加生石膏30g、黄芩20g;牙痛、牙龈痛、龋齿发肿痛者加双花30g,连翘15g,白芷10g。 ⑦《全国中草药汇编》:“治吐血,咯血,衄血,大小便出血:三七粉3g,花蕊石、血余炭1.5g。研末分4次吞服。

每日2次。” ⑧三七郁金汤(中医杂志 1982;(12)):治胃出血:三七7~10g,郁金10g,熟大黄10g,牛膝10g。每日1剂水煎服。

虚脱者加人参;呕逆噫气者加赭石;胃痛甚而胀者加檀香或降香;痛连两胁者加川楝、白芍;懊烦满者加炒山栀;胃脘虚冷者加砂仁;胃阴虚,舌光无苔者加石斛或茅根。

单方应用 ①《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肺、胃出血:参三七3g,研细末。淡盐汤或温开水送服。” ②《中药大辞典》:“治支气管扩张症、肺结核及肺脓肿等病引起的咯血:三七粉0.6~1g,日服2~3次。” ③《濒湖集简方》:“治吐血,衄血:山漆3g,自嚼,米汤送下。” ④《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临产后大出血:参三七或汉三七,研末。每服3g,开水吞服。” ⑤《濒湖集简方》:“治大肠下血:三七研末,同淡白酒调3~6g服。” ⑥《中药大辞典》:“治心绞痛:三七粉每次口服0.45g,日服3次。重症加倍。” ⑦《濒湖集简方》:“治赤痢血痢:三七9g,研末,米泔水调服。” ⑧《常见病验方研究参考资料》:“治跌打损伤:三七末9g,热黄酒90ml。用温开水,热黄酒睡时吞服。重则1日2次,轻则1次。

” ⑨《濒湖集简方》:“治赤眼,十分重者:三七根磨汁涂四围。” ⑩《纲目》:“治无名肿毒,疼痛不止:三七磨米醋调涂。已破者,研末干涂。” ⑾浙江中医杂志 1986;(3):“治不稳定型心绞痛:三七粉2~3g,日服2~3次。连服2周为1疗程。” ⑿浙江中医杂志 1986;(3):“治心绞痛:参三七粉2~3g,日服2~3次。”

食疗 ①三七酒(《中国药膳学》)治跌打损伤,瘀阻疼痛:三七10~30g,白酒0.5kg。浸泡7天后服用,每次5~10ml,日2~3次。 ②三七炖(《中国药膳学》)治气血不足,少气乏力,面色无华:先将三七用鸡油、麻油或菜油炸黄(勿焦枯),砸碎炖鸡,每只鸡用10~15g,吃肉喝汤。 ③鸡汤冲三七(《中国药膳学》)治气血不足,少气乏力,面色无华:油炸三七研细粉,用鸡汤或肉汤送服。

每次2g,每日1~2次。 ④鸡蛋三七汤(《中国药膳学》)治吐血:鸡蛋1个,打开,和三七3g,藕汁100ml,陈酒50ml,隔汤炖熟食之。。【医药家论述】:

①李时珍《纲目》:“此药近时始出,南人军中用为金疮要药,云有奇功。又云:凡杖扑伤损,瘀血淋漓者,随即嚼烂,罨之即止,青肿者即消散。若受杖时先服一二钱,则血不冲心。杖后尤宜服之。产后服亦良,大抵此药气味温、甘、微苦,乃阳明、厥阴血分之药,故能治一切血病,与麒麟竭、紫矿相同。

” ②黄宫绣《本草求真》:“世人仅知功能止血住痛,殊不知痛因血瘀则疼作,血因敷散则血止。三七气味苦温,能于血分化其血瘀,试以诸血之中入以三七,则血旋化为水矣……凡金刃刀剪所伤,及跌扑杖疮血出不止,嚼烂涂之,或为末渗其血即止。

” ③陈士铎《本草新编》:“三七根,止血之神药也。无论上、中、下之血,凡有外越者,一味独用亦效,加入于补血补气药中则更神。

盖此药得补而无沸腾之患,补药得此而有安神之体也。” ④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三七,诸家多言性温,然服其末数钱,未有觉温者。善化瘀血,又善止血妄行,为吐衄要药,病愈后不至瘀血留于经络。……外用善治金疮,以其末敷伤口,立能血止疼愈。

若跌打损伤,内连脏腑经络作疼痛者,外敷内服,奏效尤捷。疮疡初起肿痛者,敷之可消(当与大黄末等份醋调敷)。

上一篇:三七叶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