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苔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83页(2875字)

【名称出处】:《别录》

【概况】:

异名 石发(张华《博物志》、《纲目》、《古今图书集成》、《植物名实图考》),柔苔(《别录》、《纲目》、《古今图书集成》)。

基源 为石莼科浒苔属植物条浒苔、肠浒苔、扁浒苔、浒苔的全藻体。

原植物 条浒苔Enteromorpha clathrata(Roth)Grev.[Enteromorpha erecta(l.yngb.J.Ag.];Enteromorpha plumosa Kutz.;[Enteromorpha crinita(Roih)J.Ag.],又名苔菜(上海)、苔条、烂条(浙江)。肠浒苔Enteromorpha intestinalis(L.)Grex(Ulva intestinalis L.;Ulva enteromorpha var,intestinalis Farlow;Enteromorpha compressa var.intestinalis Hamel),又名海青菜(山东半岛),刀根(山东黄县),海刀洋(山东即墨),小海菜(山东日照),筒菜(辽宁旅顺),绿苔、海苔(江苏连云港)。

扁浒苔Enteromorpha compressa(L.)Grev.,又名海青菜(山东半岛),筒菜(辽宁旅顺)。

浒苔Eenteromorpha prolifera(Muller)J.Ag.(Ulva prolifera Muller;Enteromorpha compressa var.prolifera Hamel;Enteromorpha intestinalis f.prolifera Hauck.),又名海青菜(山东半岛),海菜(江苏连云港)。

历史 本品始见于《别录》。

《食疗本草》载:“海簇之流也。”《纲目》列在苔类:“此海苔也,彼人干之为脯,海水咸。”福建《海澄县志》及《闽书》中载:“海苔绿色,如乱丝,生海泊中,晒干炒食,性润血,消肥腻。”《纲目》所述海苔与今述海苔在生长环境和功用上是一致的。同属药效相似还有管浒苔E.tubulosa Kutz.。曲浒苔E.flexuosa(Wulf.)J.Ag.。

形态 条浒苔藻体亮绿色或暗绿色,高20~30cm,有时可达80cm;多细长分枝,一般分枝2~3回,有时分枝呈线形或较宽,枝顶细胞单列或多列,在同一藻体中可从见到单列枝与多列枝;有时多列枝数量较多,有时相反;多到枝顶端有1~12个单列的细胞。藻体自基部至顶端细胞排成纵列。

细胞表面观方形或长方形,每个细胞内有淀粉核2~5个,切面观细胞在单层藻体的中央。(图见《中国经济海藻志》.图版Ⅰ.9;《浙江海藻原色图谱》.5页.图7)

生境与分布 生于中潮带、内湾泥底,潮间带的洼地水沼中生长更繁盛。分布于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沿海一带。原苏联、日本、来群岛、太平洋东岸、大西洋东西两岸、南非洲好望角、阿拉伯沿海及地中海沿岸都有分布。

本种系泛暖温带性海藻。

扁浒苔与条浒苔不同之处为基部分枝密,上部分枝稀疏,分枝基部略收缩,上部较大。藻体除基部细胞外,其他细胞均不排成纵列,细胞圆形或多角形,每个细胞内含1个淀粉核。(图见《长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孢子植物志》.10页.图1-10;《中国经济海藻志》.图1 Ⅱ)多生于黄海与渤海沿岸及台湾沿海。为世界各地沿海广布种。本种为泛暧温带性海藻。

肠浒苔与条浒苔、扁浒苔不同之处为藻体单条,基部有少量分枝,单生或丛生,体表面常有许多皱褶或藻体扭曲。柄部圆柱形,上部膨胀如肠形。切面观细胞位于单层藻体的外侧。(图见《南海海洋药用生物》.5页.图8)生于多烂泥的沙滩或石砾上,有淡水流入处也能生长。

遍布于中国南北各地,但北方较多。原苏联、日本、越南南部、马来群岛、太平洋、大西洋、波罗的海、北冰洋也有分布。

为泛寒温带性海藻。

浒苔与条浒苔、扁浒苔、肠浒苔不同之处为主枝与分枝区别明显,分枝的直径小于主干。

藻体基部细胞排列成整齐的纵列,但到上部则纵列不明显或不纵列。(图见《长江三角洲及邻近地区孢子植物志》.图1~8;《中国经济海藻志》.图版2∶14)生于中潮带的石沼中。分布于中国南北各地,常见于福建及黄海、渤海沿岸。原苏联、日本、印度尼西亚、太平洋、大西洋沿岸也有分布。

本种为世界性的温带性种类。。【生药】:

采集 冬、春季采收,晒干。

贮藏 置干燥处,防潮。

【化学】:

条浒苔含β-丙氨酸(β-Alanine)、甜菜碱[1]、碘化物、溴化物[2]、蛋白质、多糖、维生素和微量元素[3]

肠浒苔含由葡萄糖、半乳糖、木糖、李糖葡萄糖醛酸所组成的多糖,还含有蛋白质和脂质[4]及28-异岩藻甾醇[3]

参考文献 [1] CA 1981;95:200613a [2] CA 1978;89:143355t [3]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805 [4] CA 1978;89:72960y

【药性】:

性味 咸,寒。

①《嘉祐本草》:“咸,寒。” ②《本草汇言》:“咸,微寒。有小毒。”

功效 软坚散结,清热化痰。

主治 瘿瘤,瘰疬,烦热鼻衄。 ①《本草经集注》:“治瘿瘤结气。” ②《食疗本草》:“治痔,杀虫。霍乱呕吐不止,煮汁服。” ③《本草拾遗》:“心腹烦闷者,(干苔)冷水研如泥,饮之。” ④《纲目》:“烧末吹鼻止衄血;汤浸捣敷手背肿痛。” ⑤《随息居饮食谱》:“清胆,消瘰疬、瘿瘤,泄胀,化痰,治水土不服。”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9~15g。

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疮疥,咳嗽不可服用。 ①《食疗本草》:“苔脯食多,发疮疥,令人痿黄少血色。” ②《日用本草》:“有咳嗽人不可食。”

。【医药家论述】:

倪朱谟《本草汇言》:“海苔菜,凡风火烟石丹药诸毒,用此立解;茶积、酒积蕴结内脏,以致面黄腹痛,投此即平。但气虽寒平,性稍有毒,缘水气酿结故也。”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