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兵豆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235页(962字)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

异名 眼睛(广东),白仔(台湾)。

基源 为大戟科叶下珠属植物山兵豆的根。叶下珠属全世界约500种,中国有30种以上。

原植物 山兵豆Phyllanthus reticulatus Poir.,又名烂头钵(《广州植物志》)。

形态 直立或稍攀援状灌木,高1.5~5m。

枝柔弱,秃净或稍被毛。单叶互生,2列,全缘,叶薄,形状和大小变异很大,通常为卵形或椭圆状长圆形,长1.5~5cm,先端钝尖或短尖,基部钝、浑圆或心形,背面粉绿色。花单生或数朵同生于一叶腋内,叶柄纤细,长2~3mm,绿色而染有紫色,萼片4。果实扁球形,肉质,平滑,直径5~7mm,有宿存的萼。

种子8~16粒。

花期4月。

生境与分布 生于原野荒地或山坡草林缘灌丛中。分布于台湾、广东、广西。

。【化学】:

含二十八醇(Octacosanol)、蒲公英赛醇乙酸酯(Taraxeryl acetate)、无羁萜(Friedelin)、表-无羁萜醇(Epifriedelinol)即无羁萜-3β-醇(Frieden3β-ol)、蒲公英赛酮(Taraxerone)、白桦脂醇(Betulin)、β-谷甾醇、21α-羟基无羁萜烷-3-酮与Glochidonol。

参考文献 J Indian Chem Soc 1981;58(1):102

【药性】:

性味 涩,平。

功效 消炎,收敛,止泻。

主治 痢疾,肠炎,肠结核,肝炎,肾炎,小儿疳积。

《广西药用植物名录》:“祛风活血,散瘀消肿。用于风湿骨痛,跌打损伤。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6~15g。

上一篇:山牡丹 下一篇:山皂角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