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黄豆藤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257页(1127字)

【名称出处】:《四川中药志》

【概况】:

异名 螃蟹眼睛(《中药大辞典》)。

野黄豆、野莞豆(《秦岭巴山天然药物志》)。

基源 为豆科鹿藿属植物菱叶鹿藿的茎、叶、根或全草。鹿藿属全世界约150种,中国约12种。

原植物 菱叶鹿藿Rhynchosia dielsii Harms

形态 多年生缠绕草本、茎细柔而长。

全草密被黄色长硬毛及短柔毛。3出羽状复叶,侧生小叶卵形,长3~7.5cm,宽1.5~4.5cm,顶生小叶卵形,或近菱状卵形,长4~10cm,渐尖;叶基生3出脉,上面疏被柔毛,下面较密,有腺点,总状花序腋生,小花梗密被短柔毛;花黄色,长0.8~1.1cm;花萼钟状,5裂,二体雄蕊;花柱基部弯曲,被毛,柱头头状,子房上位,胚珠2。荚果红紫色,短长方形或宽椭圆形至倒卵形,种间凹陷,扁平,被短柔毛。种子2粒,黑色,有光泽。

花期6~8月,果期8~10月。

(图见《中药大辞典》上册.208页.0429条图)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500~1600m的竹林山坡灌丛、路旁。分布于秦岭巴山、四川。

【生药】:

采集 全年可采,晒干。

贮藏 置干燥处。

【药性】:

性味 苦,平。

①《四川中药志》:“涩,凉。” ②《重庆草药》:“苦,平。”

功效 除烦解热,宁心定惊。

主治 小儿高热惊风,咳嗽,老人心悸,心慌。 ①《四川中药志》:“清热。治老人心跳,心累及小儿惊风。” ②《重庆草药》:“除风解热。治小儿风热咳嗽,各种惊风,黄七风(初生儿五至七天,全身发黄,高热惊风,口吐白泡,不食)。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使用注意 无热者忌用。

《四川中药志》:“无热者忌用。多服致哑。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四川中药志》:“治小儿风热,不吮乳和吐白沫:山黄豆藤3g,银花藤3g,土藿香3g,五匹风3g。水煎服。” ②《四川中药志》:“治心累心慌:山黄豆藤10g,竹叶心10g,八角枫根10g,夜交藤10g。炖肉服。”

上一篇:山黄瓜 下一篇:山黄皮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