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桠果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440页(1462字)

【名称出处】:《全国中草药汇编》

【概况】:

异名 西湿阿地(云南)。

基源 为五桠果科五桠果属植物五桠果的根和树皮。五亚果属全世界约60种,中国约3种。

原植物 五桠果Dillenia indica L.,又名第伦桃(《中国种子植物科属词典》)。

形态 常绿乔木,高约25m,胸径约1m,树皮红褐色,平滑,大块薄片状脱落,有明显的叶柄痕迹。

单叶互生,薄革质;叶柄粗壮,长5~7cm,有狭翅,基部稍扩大,被毛;叶片长圆形或倒卵状长圆形,长15~40cm宽7~14cm,先端近于圆形,有长约1cm的短尖头,基部楔形,两侧不等,两面有毛。花单生于枝顶叶腋,直径12~20cm;花梗粗壮,被毛;萼片5,覆瓦状排列,肥厚肉质,近圆形,外侧有柔毛;花瓣5,白色,倒卵形,长7~9cm,早落;雄蕊多数,离生,排列成2轮,内轮较少且比外轮长;心皮16~20个,生于隆起的花托上,花柱线形,顶端向外弯。

果实圆球形,直径10~15cm,不裂开,宿存萼片肥厚,种子扁,边缘有毛。花期4~5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836页,图3401)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谷溪旁水湿地带。分布于云南南部。印度、斯里兰卡、中南半岛、来西亚、印度尼西亚也有分布。

【化学】:

树皮含甾醇及三萜类成分:谷甾醇、白桦脂酸(Betulinic acid)、白桦脂醛(Betulinaldehyde)、白桦脂醇(Betulin)、羽扇豆醇(Lupeol)[1]。还含黄酮及蒽醌成分:杨梅黄素(Myricetin)[1]、(+)-二氢异李素〔(+)-Dihydroisorhamnetin〕、3’,5-羟基-4’,3-二甲氧基黄酮-7-0-β-D-葡萄糖甙(3’,5-Dihydroxy-4’,3-dimethoxyflayone-7-0-β-D-glucopyranoside)、4,5,7,3’,4’-五羟基黄酮-3-0-β-D-葡萄糖甙(4,5,7,3,4-Pentahydroxyflavone-3-0-β-D-glucopyranoside)、1,8-二羟基-2-甲基蒽醌-3-0-β-D-葡萄糖甙(1,8-Dihydroxy-2-Methylanthraquinone-3-0-β-D-glucopyranoside)、5,7-二羟基-4’-甲氧基黄酮-3-0-β-D-葡萄糖甙(5,7-Dihydroxy4’-methoxyflavone-3-O-β-D-glucopyranoside)[2]

参考文献 [1]Phytochemistry 1975;14(5~6):1447 [2]Planta Med 1979;35(2):188

【药性】:

性味 酸、涩,平。

功效 收敛,止疟,解毒。

主治 疟疾。

用法用量 内眼:煎汤,3~6g。

使用注意 孕妇忌服。

上一篇:五除叶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