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芹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477页(2979字)

【名称出处】:《本经》

【概况】:

异名 芹菜、水芹菜(通称),河芹、小叶芹(东北),峦介芹菜(西藏)。

基源 为伞形科水芹属植物水芹的全草。水芹属全世界约35种,中国有10余种。

原植物 水芹Oenanthe javanica(Bl.)DC.[Oenanthe stolonifera(Roxb.)Wall.ex DC.]

历史 水芹始载于《本经》。《蜀本草》载:“芹生水中,叶似芎劳,其花白而无实,根亦白色。”《纲目》也载有:“水芹生江湖坡泽之涯”。《植物名实图考》并附有水芹的图,历代本草所述所绘都与今品相符。

形态 多年生草本,高15~80cm。茎直立或基部匍匐。

基生叶有柄,叶柄长达10cm,基部有叶鞘;叶片轮廓为三角状卵形,一~二回羽状分裂,末回裂片卵形至菱状披针形,长2~5cm,宽1~2cm,边缘具粗锯齿。

复伞形花序顶生和腋生,花序梗长2~16cm;无总苞;伞辐6~16,不等长,长1~3cm;小总苞片2~8,线形,长2~4mm;小伞形花序有花20余朵;萼齿线状披针形,与花柱基近等长;花瓣白色,倒卵形,长约1mm,宽约0.7mm,先端为一狭长内折的小舌片;花柱基圆锥形。

双悬果长圆筒形,长2.5~3mm,宽约2mm,果棱隆起,木栓质,分生果横剖面近半圆形,每棱槽内油管1,合生面油管2。花期6~7月,果期8~9月。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2册,1081页,图3891)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浅水低洼地方或池沼水沟旁。分布于中国各地,多栽培作蔬菜。

印度、缅甸、越南、印度尼西亚及菲律宾等国都有分布。

。【生药】:

栽培 适宜于温暖向阳的湿生环境,一般低洼湿地均可种植,但以肥沃而能保持浅水的水田为佳。

用分株繁殖,于3~4月将有芽的匍匐茎挖起,每2~3节剪成1段作种,按行株距各33cm挖穴,每穴横放2~3段,栽后盖泥3cm,不宜过深。亦可在5~6月剪取新枝,长18~24cm,按行株距24×18cm扦插繁殖。栽种后,以水田作业进行除草与追肥,冬季应保水护苗过冬。

采集 9~10月采割地上部分,晒干或鲜用。

贮藏 晒干用者置阴凉干燥处。

。【化学】:

全草含呋酸二乙酯(Diethylphthalate)、正丁基-2-乙丁基呋酸酯(nButyl-2-ethylbutyl phthalate)、呋酸二,2-乙丁酯(Di-2-ethylbutylphthalate)、蓼黄素(Persicarin)及其甲醚[1]、7-羟基香豆素(Umbelliferone)、香豆素、高级脂肪酸、山萮酸(Behenic)、二十四烷酸、二十六烷酸、二十九烷酸,三十烷酸和三十二烷酸[2]、氨基酸、β-谷甾醇[3]、异李黄素(Isorhamnetin)、樟烯、β-蒎烯、香荆芥酚(Carvacrol)和丁香酚(Eugeno1)[4]

根中含硬脂酸、花生酸、山萮酸、二十六烷酸,二十四烷酸[5]。地上部分含C15至C29的烷烃[6]。挥发油中有α,β-蒎烯、月桂烯等[3]

参考文献 [1]新华本草纲要,第1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8:369 [2]CA 1980;93:110634n [3]中医大辞典中药分册,人民卫生出版社,1982:84 [4]CA 1977;87:114553J, [5]CA 1983;99:155252b [6]中药成分之化学.第2辑。

台湾新医药出版社,1979:600,611。【药理】:

全草含的呋酸二乙酯有驱虫避蚊作用[1]igLD50为1.0g/kg[2]

β-蒎烯有镇咳、祛痰、抗炎、抗真菌作用[3~5]。月桂烯也有祛痰、镇咳作用[6]。

参考文献 [1]CA 1977;86:12715a,84706w [2]The Merck Index 9ed Merck & Co,1976:3783 [3]药学通报 1981;16(1):54 [4]药学杂志(日) 1980;100(7):713 [5]CA 1980;92:191865t [6]药学通报 1982;17(5):304

。【药性】:

性味 甘、辛,凉。

①《本经》:“甘,平。” ②《千金·食治》:“甘、酸、涩,冷。” ③崔禹锡《食经》:“甘,少冷。” ④《本草拾遗》:“茎、叶、根:寒。子:温,辛。”

归经 肺、胃经。 ①《本草求真》:“入肺、胃、肝。” ②《本草再新》:“入心、肺二经。” ③《本草撮要》:“入手足太阴、阳明经。”

功效 清热,利水。

主治 暴热烦渴,黄疸,水肿,淋病,带下,瘰疬,痄腮。 ①《本经》:“主女子赤沃。止血养精,保血脉,益气,令人肥健嗜食。” ②《千金·食治》:“益筋力,去伏热。治五种黄病,生捣绞汁冷服200ml,日2。” ③崔禹锡《食经》:“利小便,除水胀。” ④《食疗本草》:“食之养神益力,杀石药毒。” ⑤《本草拾遗》:“茎叶捣绞取汁,去小儿暴热,大人酒后热毒,鼻塞,身热,利大小肠。” ⑥《日华子本草》:“治烦渴,疗崩中带下。” ⑦《医林纂要》:“补心,去瘀,续伤。” ⑧《本草再新》:“除烦解热,化痰下气,治血分,消瘰疬结核。” ⑨《随息居饮食谱》:“清胃涤热,祛风,利口齿咽喉头目。” ⑩《中国药用植物志》:“嫩茎捣汁服,可治高血压症。” ⑾《贵州民间方药集》:“解热利尿,驱风。治风湿疼痛。” ⑿《全国中草药汇编》:“感冒发热,呕吐腹泻,尿路感染,崩漏,白带,高血压。”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0~60g;或捣汁。 外用:捣敷。

使用注意 《本草汇言》:“脾胃虚弱,中气寒乏者禁食之。”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①《滇南本草》:“治小儿发热,月余不退:水芹、大麦芽、车前子适量,水煎服。” ②《湖南药物志》:“治白带:水芹12g,景天6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①《圣惠方》:“治小便淋痛:水芹菜白根者,去叶捣汁,井水和服。” ②《湖南药物志》:“治小便不利:水芹9g,水煎服。” ③《子母秘录》:“治小儿霍乱吐痢:芹叶切细,煮熟饮汁。” ④《湖南药物志》:“治痄腮:水芹捣烂,加茶油敷患处。”

上一篇:水苋菜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