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线草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484页(1673字)

【名称出处】:《植物名实图考》

【概况】:

异名 舌草(广西博白),矮脚白花蛇利草(广西百色),水胡椒(浙江丽水),汤气草(浙江平阳)。

基源 为茜草科耳草属植物水线草的全草(干或鲜用)。耳草属植物全世界有420多种,中国有70多种。

原植物 水线草Hedyotis corymbosa(L.)Lam.(Oldenlandia corym bosa L.),又名伞房花耳草(《广州植物志》)。

历史 水线草之名首见于《植物名实图考》,列入草类云:“水线草生水滨,处处有之,丛生细茎如线,高五六寸。叶亦细长,茎间结青实如菉豆大,颇似毛黏,而茎稍韧叶微大,赭根有须,俚医以洗无名肿毒。”结合附图来看,系指本种无疑。

形态 一年生披散纤弱草本,高15~50cm,无毛或被粉状微毛。茎多分枝。

叶纸质,对生,线状披针形或线形,长1~3cm,宽1.5~3.5mm,顶端急尖,边缘粗糙反曲,两面稍粗糙,叶脉不明显;无柄或具短柄;托叶小,膜质,合生成鞘状,长1~15mm,顶端截平而具短刺毛。

花序腋生,多为2~5朵排列成伞房花序,稀为单生;总花梗线状,长0.6~2cm;萼管广卵形,长约25mm,直径1~1.2mm,顶端4齿裂,外面被细柔毛,花冠漏斗状,白色或淡红色,长约2.5mm,花冠裂片4,长圆形,长约1mm;雄蕊4枚,内藏;子房2室,花柱线状,略伸出,柱头2裂。

蒴果膜质,球形,直径1.5~2.5mm,顶端截平,室背开裂,具宿萼。种子细小,多数。

花期8~9月,果期9~10月。(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 第4册.222页 图5858)

生境与分布 生于路旁、溪边、旷野、园圃。

分布于中国西南及安徽、浙江、福建、台湾、广东、海南、广西。热带亚洲、非洲和美洲亦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夏、秋季采收,晒干或鲜用。

贮藏 置干燥处。

【化学】:

含三萜成分(乌索酸、齐墩果酸)、甾醇(β-谷甾醇、γ-谷甾醇、豆甾醇)[1]、硬脂酸、油酸、Corymbosine、车叶草甙(Asperuloside)、尿藤甲酯、车叶草甙酸、京尼平甙酸(Geniposidic acid)、去酰基车叶草甙酸和鸡尿藤甙(Scaridoside)[2]。还含Asperglaucide[3]和多种氨基酸[2](门冬氨酸、苏氨酸、丝氨酸、谷氨酸、甘氨酸、脯氨酸、丙氨酸、缬氨酸、异亮氨酸和亮氨酸)。

参考文献 [1]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535, [2]国外药学植物药分册1982;(3):43 [3]CA 1980;93:23514lf

【药理】:

京尼平甙酸有导泻作用,服后5h起泻,ED50>800mg/kg。

参考文献 Plant8 Med 1974;25(3):285

【药性】:

功效 清热解毒。

主治 疟疾,肠痈,肿毒,烫伤。 ①《植物名实图考》:“洗无名肿毒。” ②《常见混淆中草药的识别》:“治高热,疟疾,癌肿,阑尾炎。”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 外用:煎水洗。

。【临床应用】:

方选和验方 《中国药用植物志》:“治疟疾;水线草、常山、鞭草各6g,煎服。”

上一篇:水泽兰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