节蓼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680页(748字)

【名称出处】:《长白山植物药志》

【概况】:

异名 虾蟆腿、蓼、大马蓼(《长白山植物药志》)。

基源 为蓼科蓼属植物节蓼的全草。

原植物 节蓼Polygonum nodosum Pers.(Polygonum lapathifolium L.;Persicaria nodosa Opiz.)

形态 一年生草本,高20~100cm。

茎直立或斜上,有分枝,光滑无毛,节部常膨大。单叶互生,叶柄长5~10mm,有刺毛,基部扩展;叶片披针形或宽披针形,大小变化甚大,先端渐尖,基部楔形,上面常有暗色斑,下面有腺点,两面无毛,主脉和叶缘有暗刺毛;托叶鞘膜质,筒状,有多数脉,不与茎紧密相连,上部截形,常无缘毛。

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有明显的梗,无腺点;花穗长3~7cm,花密生;苞片漏斗状,先端截形,疏生缘毛,内有疏花;花被粉红色和白绿色,4深裂,无腺点,果期脉不突起;雄蕊6;花柱2,从基部分离,向外弯曲。瘦果圆卵形,扁平,黑褐色,有光泽,包于宿存的花被内。花期7~8月,果期8~9月。(图见《长白山植物药志》.283页.图128)

生境与分布 生于山沟水渠旁或路边湿地等处。

分布于中国东北、华北、西北和西南。

【生药】:

采集 夏秋季抽穗时采收。

【临床应用】:

单方应用 《四川中药志》:“治无名肿毒,阴疽,瘰疬及目瘕病:节蓼9~15g,水煎服。外用捣敷患处。”

上一篇:节瓜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