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贝母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740页(1780字)

【名称出处】:《中药志》

【概况】:

异名 平贝(通称)。

基源 为百合科贝母属植物平贝母的鳞茎。

原植物 平贝母Fritillaria ussuriensis Maxim.

历史 平贝母是药用贝母的一种,主产于东北,已有百余年应用的历史,功效与川贝母类同。在《中药志》及东北的中草药书籍中均有记载,现为较常用中药。

形态 多年生草本。

茎扁圆形。茎高40~60cm。叶轮生或对生,最上部的叶常兼有互生,线形,长9~15cm,宽2~6.5cm,顶端不卷曲或稍卷曲。花1~3朵,紫色,具浅色小方格,顶花具叶状小苞片4~6,顶端极卷曲;外轮花被片长约3.5cm,宽约1.5cm,内花被片稍短而狭,蜜腺陷在背面,明显突出;雄蕊6;花柱具乳突,柱头3深裂,裂片长约5mm。

蒴果宽倒卵形,具圆棱。花期5~6月。

(图见《中药志》.第1册.220页.图150)

生境与分布 生于低海拔地区的林下、草甸或河谷中。分布于黑江、吉林、辽宁。

吉林的抚松、通化、临江等地有栽培;北京昌平地区也开始栽培。原苏联远东地区也有分布。。

【生药】:

采集 夏、秋季或积雪融化后采挖,除去泥土、粗皮及须根,干燥。

药材产于东北。

鉴别

性状 鳞茎扁圆形,高0.5~1cm,直径0.8~2cm;表面乳白色或淡黄色,外层两枚鳞叶肥厚,大小相近,互抱,顶端略平,中央稍凹入,中有小鳞叶和残茎。质硬而脆,断面白色,粉性。

气微,味苦。

显微 鳞叶上表皮表面观:细胞类长方形,类方形或长条形,长64~180μm,宽18~36μm,垂周壁波状弯曲,少数较平直;角质栓偶见,于纵向壁或横向壁部位呈细颗粒状;平周壁表面布有细小颗粒,近垂周壁部位较密集。单位面积表皮细胞237~372个。(图见 药学学报1991;26(6):465) 粉末:类白色,气微,味微苦。 ①淀粉粒极多,为粉末的主体。

单粒圆三角形、卵圆形、圆贝壳形、三角状卵形、长茧形、灯泡形或棒槌形,偶有一边稍突出或两边稍膨大;一般直径6~77μm,长约至69μm,其中长茧形者末端较平坦,直径16~24μm,长48~56μm;脐点大多明显,长缝状、人字状、点状,少数呈十字状、蹄状,三叉状,位于较小端,偶有位于较大端或近中央;层纹明显,较细密。半复粒稀少,脐点2个。多脐点单粒较多,脐点2~4个,圆点状,少数呈半月状或人字状,3个者有的纵向排成一列,4个者有的排成方形。 ②气孔类圆形者直径40~48μm,扁圆形者直径约至50μm,保卫细胞可见弧状纹理,稀有呈长圆形,直径30~43μm,副卫细胞4~6个。

(图见《中药材粉末显微鉴定》.图102)

贮藏 置通风干燥处,防蛀。

。【化学】:

含9种生物碱:西贝素(Sipeimine)、贝母辛(Peimissine)、平贝母碱甲(PingpeimineA)、平贝母碱乙(PingpeimineB)[1]、西贝素-3-β-D-葡萄糖甙等[2]。平贝母碱甲具有祛痰、降压作用。

参考文献 [1] 药学学报1982;17(5):255 [2] 中草药1982;13(8):1,1991;22(3):132

【药性】:

性味 微苦,微寒。

功效 清肺,化痰,止咳。

主治 肺热咳嗽,痰多胸闷。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3~9g。

使用注意 反乌头,草乌。

上一篇:龙葵根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