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菩提树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874页(1372字)

【名称出处】:《中国树木分类学》

【概况】:

基源 为桑科榕属植物菩提树的树皮。

原植物 菩提树Ficus religiosa L.,又名思维树、菩提树《酉阳杂俎》,卑钵罗树(《大唐西域记》)。

历史 《植物名实图考》首载于木类,谓:“菩提树产粤东莞县,只一株。树身数围,形状如桑,叶蓊翳似盖,色青。采叶用水浸数日,去青成纱,画工取之绘佛像。

”《南越笔记》云:“菩提树子,可作念珠。”《广州志》载:“诃林有菩提树,梁、智药三藏携种。”《通志》称:“叶似铁钉烙之,则复茂。”上述与本种一致。

形态 常绿大乔木,高10~20m;全株无毛,幼时常附生于其他树上。叶互生;叶柄长6.5~13cm;叶革质,三角状圆形或三角状长圆形,长7~17cm,宽5~12.5cm,顶端急尖而成长尾状,基部平截或微心形,全缘或微波状,上面暗绿色,有光泽,下面干时有微小的小瘤体;基生脉3~5出,侧脉6~8对,小网脉明显。榕果单生或成对生于叶腋,近球形,无梗,成熟时直径约1cm,基部苞片3,圆卵形;雄花、瘿花和雌花同生于1榕果内;雌花少数,生在榕果近口部,无梗,花被片3,雄蕊1枚;瘿花和雌花有梗或无梗,花被片5,披针形,花柱侧生;瘿花多于雌花,且很多缺花被,但子房具粗而长的柄,柱头不为长圆形。花果期全年。

(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1册.486页.图971)

生境与分布 福建、台湾、广东、云南有栽培。常种植于公园、寺庙或温室内。原产印度;亚洲南部广为种植。

【化学】:

含β-谷甾醇D葡萄糖甙[1]、树脂和微量生物碱[2]

参考文献 [1] CA 1967;67:10165e [2] CA 1961;55:9676

【药理】:

①降血糖作用 提取液ig,对四氧嘧啶引起的糖尿病家有降血糖作用。

其机理可能是促进内源性胰岛素分泌[1]。其成分甾醇甙能兴奋中枢神经系统,并降低血糖。

ip4.0mg/kg,能增加自发活动、氧耗量及体温;家兔ig25mg/kg,可使血糖低19%,并持续达5h之久[2]。 ②其它作用 热水提取物对多种动物的小肠及子宫平滑肌有松弛、解痉作用,能阻断乙酰胆碱对心血管的作用;对乙酰胆碱和组胺引起的豚鼠哮喘有预防作用[3]

参考文献 [1] Ann Rev Pharmacol 1964;4∶336 [2] Ind pharm 1966;28(12)∶341 [3] 中药大辞典,上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760

【药性】:

功效 固齿,止痛。

主治 牙痛。《中国药用植物图鉴》:“树皮的汁漱口,治牙痛,固齿龈。”

用法用量 外用:适量,绞汁漱口。

上一篇:印度桔 下一篇: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目录
分享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