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柏枝
出处:按学科分类—医药、卫生 中国医药科技出版社《现代本草纲目上卷》第956页(1832字)
【名称出处】:《草木便方》
【概况】:
异名 地柏(《图经本草》),石柏、岩柏草(《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土黄连(《江西草药》)。
基源 为卷柏科卷柏属植物江南卷柏的全草。卷柏属全世界约700种,中国约50种。
原植物 江南卷柏Selaginella moellendorffii Hieron,又名摩莱卷柏(《中国主要植物图说.蕨类植物门》)。
形态 植株高10~40cm,主茎直立,禾秆色,下部不分枝。叶卵状三角形,螺旋状疏生,上部三~四回分枝,分枝上的营养叶二型,背腹各2例,腹叶(中叶)疏生,斜卵圆形,基部心形,边缘白色膜质,有微齿,顶端锐尖;背叶卵圆状三角形,覆瓦状排列而狭展,边缘有齿或下侧全缘,顶端具短尖头。孢子囊穗短,生小枝顶端,四棱形;孢子叶卵状三角形,龙骨状,顶端锐尖头,边缘有齿;孢子囊近圆形。
孢子二形。(图见《中国高等植物图鉴》.1册.113页.图226)
生境与分布 生于海拔420~2300m的林下湿地或溪边。
分布于长江以南各地,北至陕西南部。越南也有分布。。【化学】:
含异茴芹素、β-谷甾醇、萜类化合物、醛类以及酚性、酸性、中性物质。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28
【药理】:
以本品制剂1ml/kg给兔iv,2h后出血时间和血凝时间皆缩短50%,在试管内有延迟纤维蛋白溶解作用。
以2ml/kg注射液给兔iv,有升高血小板作用。健康人每日iv,2ml(每1ml含生药4g)注射剂,连用3d,无异常感觉,心电图、肝功能等检查未见异常。iv后血小板及白细胞均有短时间上升,如则上升时间持续更久。
参考文献 新华本草纲要.第3册.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0:628
。【药性】:
性味 甘、辛,平。
①《草木便方》:“辛,平。” ②《四川中药志》:“淡、微辛,平。” ③《江西草药》:“甘,平。”
功效 止血,清热,利湿。
主治 吐血,痔血,便血,血崩,创伤出血,黄疸,淋病,小儿惊风。 ①《图经本草》:“主脏毒下血,与黄芪等份末之,米饮服6g。” ②《草木便方》:“止血,通经脉,镇心除烦,安五胎。治下血,崩淋,刀斧损伤出血。” ③《分类草药性》:“治痔疮出血,解热毒,并治咳嗽,汤火伤。” ④《四川中药志》:“清热解毒。治吐血。” ⑤《浙江中药资源名录》:“治小儿风热。” ⑥《贵州中草药》:“清热利湿,滋阴降火。”
用法用量 内服:煎汤,15~30g。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临床应用】:
配伍应用 ①配侧柏叶,治吐血。
②配鸡眼草,治黄疸。 ③配辛夷花,治鼻疮,鼻渊。 ④配滑石,治全身浮肿。
方选和验方 ①《四川中药志》:“治吐血:地柏枝,侧柏叶,棕树根,茜草根,苦蒿头,白茅根。水煎服。” ②《浙江天目山药用植物志》:“治黄疸:岩柏草,马兰,鸡眼草。水煎服。” ③《贵州草药》:“治鼻疮:岩柏枝15g,辛夷花6g,鹅不食草3g。煨水服,并取渣绞汁滴鼻。” ④《全国中草药汇编》:“治急性黄疸性肝炎:地柏枝、凤尾草各30g。水煎服。” ⑤《湖北中草药志》:“治全身浮肿,湿热黄疸:地柏枝、珍珠母、虎杖、滑石各15g。水煎服。”
单方应用 ①《四川中药志》:“治汤火烫伤:地柏枝,研细,调麻油搽。” ②《湖北中草药志》:“治腹泻:鲜地柏枝适量,捣烂,开水泡服。” ③《湖北中草药志》:“治小儿口疮:鲜地柏枝适量,捣烂,兑淘米水洗口腔,每日2次。” ④《湖北中草药志》:“治胸胁腰部挫伤:地柏枝30g。水煎服,或代茶常饮。
”